首都国企扶贫故事
2019-03-01 来源:劳动午报
2018-2020年是脱贫攻坚三年行动的决胜时期。有数据统计,2018年我国有1386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在这份成果中,当然少不了首都国企的身影与力量。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略部署和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以首善标准助力对口帮扶地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北京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的指示精神,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北京市属国企各显神通,深度参与扶贫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日前,本报记者深入北汽集团、北控集团、首旅集团、首农食品集团等多家国企,挖掘其精准扶贫的经验与成果,讲述其在参与扶贫工作中的动人故事,展现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奉献的国企力量。
北汽集团
一年捐款捐物 1200万扶贫
“新修建的太阳能路灯亮起,我们夜间出行方便。”2月19日,北汽集团在密云区大城子镇墙子路村举办太阳能路灯交接仪式,村民纷纷点赞。
按照北京市对市属企业精准帮扶本市低收入村工作的部署,北汽集团针对帮扶对象——密云区大城子镇墙子路村特点精准把脉,统筹协调北京汽车、恒盛置业、兴东方、北汽技师学院、华夏出行,先后出资近20万元帮助学生210人次,投入45万元加装路灯改善村内环境,收购生猪等农副产品增加村民收入,并着手支持开发闲置农宅,发展乡村特色精品旅游。在北汽集团帮助下,墙子路村2018年脱低率达到75%。2018年,北京市密云区大城子镇墙子路村三百多户村民期盼的基础设施改善实现了。
帮扶大城子镇墙子路村,只是北汽集团扶贫的一个点。记者了解到,2018年,北汽集团在湖南、新疆、西藏、青海、云南等地,还开展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精准扶贫。
去年,湖南隆回华星职业技术学校教学面貌焕然一新,机器人实训室、美容美发特训班、技能大赛……一系列新的教学和培训项目开展起来,北京汽车技师学院的到来让这里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质量整体上了一个台阶。与此同时,在内蒙古乌拉特前旗,河北省石家庄、沧州、廊坊,山西左权,云南瑞丽,湖南隆回,北京汽车技师学院职业教育院校共开展14批次短期培训,培训学员527人。
同一年,在新疆和田、西藏拉萨、青海玉树、四川甘孜、河北阜平、贵州铜仁、重庆酉阳等贫困地区的中小学生,收到了来自北汽集团及旗下北京汽车、北京现代、北汽产投、北汽鹏龙等单位及员工捐赠出的各类图书6700余册,215台电脑及配套设备,捐款100多万元。不仅如此,北汽集团及旗下北汽福田、北京现代、海纳川、北汽鹏龙等10余家二级企业与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社会公益组织合作,助学、济困、治沙等多角度开展扶贫捐赠活动,通过50余个公益活动捐款捐物超过1200万元。
2018年,云南保山市龙陵县龙新乡肉牛养殖合作社的1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领到了云南东方皓月现代循环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放的基础母牛,并将得到相应技术指导。这家公司由北汽集团旗下北京兴东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吉林皓月集团共同出资组建。在东方皓月的推动下,龙陵县已建起10个肉牛养殖合作社。养牛户每养一头母牛将得到政府补贴3000元,每生一头小牛政府奖励现金1000元。东方皓月以市场价收购小牛进行养殖,或在农户将小牛养大后收购进行育肥。这种扶贫模式将推动龙陵全县1584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63870名贫困人口于2019年底完成脱贫摘帽。云南保山市也将以龙陵县为试点,在保山市全部县区复制“龙陵模式”。
今年2月22日,北京市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北汽集团签署精准扶贫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北汽集团在未来企业战略布局、投资规划等方面,将优先考虑落地北京市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的7省区90个县级地区,在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人才智力扶贫、公益扶贫等诸多领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本报记者 马超
北京时尚控股
产业帮扶助力 近千户维族家庭脱贫
在新疆和田的茫茫戈壁滩上,1700余栋膜结构日光温室大棚整齐矗立,里面种植着西红柿、黄瓜等十几种蔬菜水果,长势喜人。记者了解到,这些大棚是北京援疆国企——北京时尚控股光华集团新疆京和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称京和公司)建造的。京和公司作为北京市“产业援疆”的重点项目和标杆企业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2015年10月,京和公司党支部书记董家琪、总经理朱振啟等7名党员组成的京和公司党支部带着34名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来到和田,顶着漫天黄沙,没日没夜地苦干了5个月,建成了一座崭新的现代化工厂。“当时大家为了赶工连轴转,几乎每顿饭都是伴着风沙吃下去的。”朱振啟说道。
“援疆不仅仅是提供产品,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才、提供智力支持,并带动当地就业。”朱振啟说。初来时,这里的工人不懂汉语且技术基础差,给他们出了大难题。为此,在2016年,京和公司组织了近50名维族职工进京培训,从零基础开始培训,不仅教技能技术,还开展了学习公司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汉语语言学习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如今,这批老职工已经成长为班长和管理人员,还能教新人技术知识。
“刚来工厂上班的时候,村里人都跟我父母说,女孩子上班没有大指望。”制品车间职工米尔古丽说道。现在,她每月工资最高时达到了6000多元,这笔收入成为她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而当初劝她父母不要让女孩子到工厂上班的村民也都改了主意。目前,京和公司已为600多名维族员工提供了就业岗位,其中182人来自建档立卡的贫困户。2016年投产至今,员工平均工资达到了每月3019元,这在当地算是高收入,这里的员工基本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如今,当地人都想来京和公司上班,不仅因为工资高,更是因为北京团队带来的温暖关爱。公司团队对维族职工的生活关照“事无巨细”:为他们提供免费的员工公寓及午餐晚餐,还专门为营养不良的女职工购置饮料机。公司专门成立了爱心基金会,对生活困难的职工伸出援助之手予以资助,还经常帮助身体不好的贫困职工干农活。
京和公司自2016年投产以来,已经把织布、涂层、制成品等膜结构产业用纺织的全产业链从北京迁到了和田。董家琪说,我们把最优秀的管理、技术团队派到这里,把专利技术带到和田,就是要让京和公司开好局,扎好根,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从2016年8月投资建设至今,作为第一个在新疆落户的高端技术产业用纺织品企业,京和公司累计完成投资2亿元,吸纳当地近千人就业,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利税2396万元,改写了和田地区单个工业企业年销售收入不超过5000万元的历史。
此外,北京时尚控股旗下方恒公司还与北京市通州区西集镇车屯村结成对子,开展“一企一村”帮扶工作。车屯村紧邻西集镇政府,距北京市城市副中心仅12公里,方恒公司依托车屯村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同时发挥自身在资金、技术、管理、人才方面的优势,打造集精品农产品、农耕文化体验、党建红色教育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普教育基地——“梦田园·车屯”,真正培育出车屯村自身的“造血”功能,实现精准帮扶脱低。
□本报记者 张晶
首农食品集团
“五位一体”大手笔精准扶贫
最近不到一年的时间,在河北省行唐县的一片农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大的厂房拔地而起,百余名当地农民将在厂区内就业,实现从农民到工人的身份转换,上岗职工预计每户可实现年收入超过5万元。这里便是首农食品集团产业扶贫项目——峪口禽业100万套蛋种鸡养殖示范园区。与带动就业同步发生变化的,还有行唐县3329个建档立卡贫困户,他们将在项目运行后,每年拿到10%固定收益和三年之后的利润分红。优先就业等长期扶贫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贫困户实现增收。
据了解,为有效落实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体要求,2018年5月8日,首农食品集团产业扶贫项目——峪口禽业100万套蛋种鸡养殖示范园区在河北省行唐县开工奠基。项目负责人颜培根告诉记者,该项目投资金额2.3亿元,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单体蛋种鸡项目,年可向社会提供优质商品代健母雏8000万只,可提供就业岗位上千个、带动3329个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采用 “五位一体”的精准扶贫模式,即农民土地、政府扶贫资金和贷款贴息、银行贷款、首农政策、峪口禽业技术相结合。由峪口禽业与当地农民合作社共同出资成立合资公司,峪口禽业负责经营管理,并通过租金、股金、薪金、利金方式对贫困户提供长期扶贫。据悉,今年三月,该项目中的雏鸡场即将投产,扶贫成果也将在落实中得到具体显现。
峪口禽业100万套蛋种鸡养殖示范园区项目仅仅是首农食品集团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一个点。近年来,首农食品集团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坚决贯彻落实,切实增强对口帮扶协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自觉、主动、积极地把对口帮扶工作与企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结合起来,通过项目投资、基地建设、科技帮扶、安置就业和产销对接等方式,构建了帮扶长效机制,形成了“产业推动、渠道联动、科技驱动、品牌互动、就业带动”有机融合的具有首农食品集团特色的“五位一体”精准帮扶新模式。仅河北地区投资就超过110亿元,累计带动超过10万农户就业,超过30万人脱贫致富。
而所谓“五位一体”精准帮扶新模式,即:通过产业推动,发挥龙头作用推动精准扶贫;通过渠道联动,实现政府企业多方共赢;通过科技驱动,增强贫困地区造血机能;通过品牌互动,加快产业调整升级;就业带动,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据统计,仅在产业推动方面,首农食品集团有27家二级企业在北京市对口帮扶地区的7省市开展投资项目61个,总投资152.73亿元。其中,在河北、河南等地区建设了多个现代化奶牛养殖基地和蔬菜基地,在内蒙古兴安盟、赤峰等地区建设集收购、仓储、销售于一体的粮源基地等。他们通过“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组织”等方式,提升了帮扶地区生产组织化程度,带动了帮扶地区的经济发展,助推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实现了经济合作、带动增长与助推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的模式,切实做到了促进发展与脱贫致富相得益彰。
当然,产业是基础,就业是关键。首农食品集团助力帮扶地区实现产业升级发展的同时,不断在贫困人口就业方面聚焦发力,以产业项目为平台,最大限度地安置建档立卡户就业。在人员录用时优先选用有就业需求的贫困人群,使每户困难家庭能够有一名劳动人口就业,促进贫困户通过就业劳动实现增收,从而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目前,该集团直接提供新增就业岗位超过17400多个,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5000户,有效助力贫困户就业增收。
“精准帮扶工作是国家战略,推动北京与对口帮扶地区开展产业合作,是政府的号召、人民的期待、国企的责任,更加是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具体举措和实际行动。”首农食品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该集团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继续践行国企社会责任,在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等重大战略中积极作为,为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本报记者 王路曼
金隅集团
派出“第一书记”帮扶低收入村
“扶贫脱低工作,一定要深入调研,还要多听村民们的意见,不能拍脑门就出主意。”房山区霞云岭乡石板台村第一书记姜磊边想边说。姜磊原为北京金隅琉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质量部副部长,2016年11月,他带着金隅集团的嘱托,到石板台村开展扶贫工作。走马上任的第二天,就有村民问他“你能给我们村带多少钱来?”他回答:“没钱。”听此,村民直接说:“什么都带不来,你来干嘛?”村民的话给了姜磊当头一棒,他暗想“看来,这工作不好做啊”。从此也开始了姜磊履行第一书记职责的生涯,这一干就是两年多。
石板台村位于房山的深山区,属于低收入村。由于村里没有经济支柱,年轻人大多在外工作,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孩子和劳动技能较低的人员,实际居住人口只有200多人。
为了让赋闲在家的村民实现就业,姜磊和村委一同商量、调研,开发了79个公益岗位。“这些岗位大都是街道、社区的保洁工作,离家近、劳动强度低,月工资400元到600元不等,非常适合留守在家的村民。”
村里的公益岗位招聘满员了,姜磊又盯上了社会招聘。他不仅联系企业在村里开起了招聘会,还带着有就业、换岗意向的村民到乡里参加招聘会。
去年年底,一位村民到村委会办事。聊天中,姜磊了解到这位村民有换工作的想法,于是推荐他参加了丰台区某单位的招聘,最终他面试成功,签订了合同。本以为这位村民可以顺利入职,可没过多久,姜磊却接到了求助电话。原来,此前,由于担心社保中断,找到新工作后,他并未在原单位提出离职。新单位无法为他办理保险,才发现情况,于是通知他要解除合同。
在姜磊的积极协调下,今年1月份,这位村民终于在新单位上班了。“村民打电话告诉我,他现在每个月的工资从原来的2000左右,直接跳升到了5000多,他高兴极了。”姜磊说,“2017年,我们推荐了1位村民外出就业。2018年,我们推荐了8人。”
为了提高村民收入,姜磊还搞起了技术培训。最初,他瞄上了可以在荒山野岭间生长,经济价值又较高的黑枸杞,于是请来技术人员为村民讲课。课堂上,一位村民问培训老师;“种黑枸杞,一年能产生效益吗?”老师说,“怎么也得三四年。”结果,村民直接说,“那你别讲了,我们不听。”
姜磊坦言,那一瞬间,他和老师都有点“懵”。不过,从此他也意识到,自己的出发点虽然好,但也要考虑实际情况和村民意愿。进一步跟村民沟通中,他了解到,此前,乡里搞过“百里核桃带”,石板台村部分村民也种植了核桃,但一直缺乏规范管理。另外,有些村民也在养蜜蜂。于是他请来老师,为大家进行果树修剪、蜜蜂养殖管理的培训,这次受到了村民的欢迎。
“集团要求我们与帮扶村建立长期有效的帮扶机制。2018年5月,我们已经与霞云岭乡石板台村签订了‘一企一村’结对帮扶协议书,将继续深化精准扶贫工作。”金隅琉水党委书记唐高介绍,下一步,集团将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协助石板台村建设一个农产品合作社,有效盘活当地农产品资源,助力石板台村增收“摘帽”,在这场脱低攻坚战中,彰显国企的责任与担当。
记者了解到,金隅集团党委始终高度重视帮扶工作。自2016年11月起,金隅集团党委分别从党建引领帮扶、资金物资援助、农业技术培训等方面对石板台村开展了全方位帮扶。金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姜德义,党委副书记吴东等多次到石板台村调研指导“脱低”工作。
姜德义表示,“精准脱贫”是党中央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当前全市开展的低收入村“脱低”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央要求的具体举措,金隅集团作为市属国有企业,将义不容辞地发挥积极作用。对石板台村计划建设的“脱低”产业项目,集团党委将给予大力支持,确保“脱低”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
□本报记者 陈曦
首旅集团
跋山涉水激活当地旅游资源
古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工作也是这样。给钱给物,都不如帮着找条能维持下去的生计。在这方面,首旅集团的扶贫项目具体负责人年宝生、胡玉川都深谙其精髓。可是给钱给物不难,“授人以渔”谈何容易?
玉树藏族自治州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更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9月,为更好地进行扶贫工作,首旅集团与玉树州政府成立了玉树州京玉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胡玉川是该公司总经理。京玉公司经过考察,发现玉树的自然环境很脆弱,接待大批量的游客不现实。既然游客不能多,怎么才能增加旅游效益?胡玉川说,公司经过调研发现玉树的旅游旺季只有每年七八九三个月,“如果这个旺季延长,那么就能解决更多就业,产生更大财富。”
京玉公司做出一个大胆尝试——在2018年11月底,派员去考察三江源,开辟更多旅游线路。“玉树的11月底,气温是零下二十多度,又是高海拔地区,氧气稀薄。我们出发的时候,公司的人都说这是一个壮举。”
胡玉川就在踩线队伍中。这支队伍中有十几辆车,为应对野外环境,团队带着餐车、空调设备、甚至移动厕所,还有不少帐篷和物资。“出发后我们才知道,餐车有很多地方都去不了,只能走大路。吃饭有上顿没下顿。移动厕所经常被冻住,用不了。手机更是长期没信号。”胡玉川说。
12月3日,团队进入了一片沼泽地。“这片沼泽夏天走不了,还可能遇到泥石流,但是冬天是冻住的,能走。”胡玉川说。同事们兵分两路,一路开着餐车等装备车走公路,另一路开着越野车走进沼泽地,预计三个小时两队能在一个村子会师。分手的时候,装备组的同事们说要支起帐篷等着大家。没想到车队一头扎进山谷,从下午三点走到夜里十二点多。山谷里根本没有路,树林里长年积雪,车轮打滑,而且走了几个小时都没见到一个人,手机没有信号也没有导航,司机只能试着在黑夜里开着大灯估摸着开车。“当夜色中终于远远地看到前方有一点灯光时,同事们激动得都快喊出来了。”胡玉川说。
胡玉川介绍,虽然成立不到半年,经过对玉树昂赛、沱沱河、吉福山澜沧江源头等当地特色资源的调研,京玉公司目前已开发出山地自行车、漂流等旅游项目,还有5条短期旅行线路,有效带动当地居民就业增收和经济发展。
同样,在北京本地扶贫的年宝生也遇到“破题”难。首旅集团下属华龙旅游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是昌平区十三陵镇大岭沟村帮扶企业,年宝生是该扶贫项目的负责人。团队一开始想从就业扶贫下手,可是跟村书记见了个面,年宝生发现村里绝大多数都是六七十岁的老年人,没有就业需求。随后,建厂的想法也被否决了,“这个村受到十三陵国家文物保护区规划以及北京市重点生态涵养区环境保护政策制约,不能建厂房。”年宝生说。
年宝生隔三差五地去村子调研,发现这个村毗邻十三陵水库、长城和燕山山脉,有山有水。村书记于是带着年宝生去了村里风光最好的地方——大岭沟猕猴桃园景区。“我干了27年旅游,以前真没去过这个景区,景色真好,就是没名气。”然而,发展旅游业也困难重重。村里没有通自来水,电容也不够。村民吃水靠井,电力资源也撑不起经营场所的用电需求,有时候村子里断电,吃水就困难,因为水都是靠电力打水机打出来的。
年宝生和扶贫团队先从推广下手,协助大岭沟猕猴桃景区注册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平台维护,公司的工作人员专程去景区采风制作推广稿件和视频予以发布。公司特制作“易拉宝”宣传展架,摆放在神舟国旅的部分门店进行现场推介。同时,协助景区申请注册为北京旅游协会景区分会会员。
“2018年这个景区接待11.8万人次的游客,比2017的10.5万人增长了12.38%,营业收入增长了28.57%。”年宝生介绍,今年扶贫项目组还想从民俗方面增加景区的吸引力,“现在村里开始申请通水改电的事儿。如果水电解决,我们就为村里提供更多的支持。”
□本报记者 李婧
北控集团
一企帮一村实现造血式扶贫
2018年末,密云区冯家峪镇西白莲峪村村集体种植的绿色农产品木耳出现销路不畅的情况。
获此情况后,北控集团工会向全体职工发出倡议,号召广大职工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奉献一片爱心,踊跃购买西白莲峪村优质绿色农产品木耳,以实际行动大力支持低收入村村民,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一份爱心、一份力量。在集团工会高效组织下,集团系统各直属工会上下一心、大力宣传,集团领导和广大职工积极响应,主动参与此次帮扶活动。在短短十天的时间里,集团总部和下属单位踊跃购买“爱心”木耳共4300余斤,合计金额17万余元,将滞销木耳全部抢购一空。
这是北控集团精准帮扶的一个缩影。按照市委市政府、市国资委关于深入开展好“一企一村”精准帮扶低收入村工作的决策部署,北控集团对口帮扶密云区冯家峪镇西白莲峪村。自2018年5月北控集团与西白莲峪村签订“一企一村”对口帮扶协议以来,集团党委高度重视,专门对此项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
北控集团组织专门团队多次与村委会和村民代表商讨对口帮扶的方式和内容,对西白莲峪村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全面详实的调查研究,确定了以全面提升基础设施水平,扶持西白莲峪村旅游产业发展为主线的产业帮扶思路。北控集团将通过扶持西白莲峪村旅游产业资源建设等多措并举,帮助西白莲峪村实现整体脱低的目标,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树立北控集团企业形象。
2018年7月15日起至7月18日,密云、怀柔山区出现特大暴雨。西白莲峪村在16日至17日24小时内的降水量接近350毫米,是北京降雨量最大的村庄,村边的白河发生了1998年以来最大洪水。村内各类房屋受损毁坏99间约1500平方米,供电、供水设施及道路多处被毁,全村断水、断电。村中农田和林地受损面积达到5000余亩,主要发展的农业项目金瓜谷项目绝收。7月19日上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田振清率队赶赴西白莲峪村为受灾群众送去了食品和矿泉水,并向密云区慈善救助协会捐款100万元,帮助西白莲峪村的受灾群众及时恢复生产生活。
集团下属北燃液化气公司为西白莲峪全体村民免费更换了安全合规的液化气灶具,总值22.7万元。对希望采用液化气采暖的村民,提供采暖设备,并以补贴价格提供采暖气源。对村民进行燃气安全使用知识培训,定期开展入户安全巡检工作。
除了一企业帮一村,在北控集团下属企业,还开展了造血式扶贫。 2018年10月的承德市平泉市黄土梁子镇,处处丰收景象,路旁太阳能电池板整齐排列。在太阳能电池板底下,宽敞的食用菌大棚格外引人注目。大棚内,一根根菌棒上香菇长势喜人。靠着这些小小的香菇,当地贫困户年收入达2万多元,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作为国内第一个农光互补项目,北控集团下属企业京仪集团实现了对当地的造血式扶贫:香菇种植、一地两用不仅给当地带去了每年2000多万元的收益,还带动了1000多人的就业。”京仪集团所属北控绿产(青海)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吴士峰回忆,刚到黄土梁子时,村里种的最多的就是玉米。一亩地的玉米年收入只有700多元。这也是村里很多农户的唯一收入,“一个村子里光贫困建档户就有79家。”
通过调研,京仪集团负责人认为利用光伏发电是助力黄土梁子镇脱贫的可行途径。
考虑到黄土梁子的实际,京仪集团首次尝试在发展光伏产业的同时对土地进行二次利用。发展光伏需要阳光,而菌菇则喜阴、喜湿,通过立体设计,“棚上发电”与“棚下种植”实现齐头并进。
在黄土梁子1200多亩的土地上,1120个香菇大棚拔地而起,棚顶铺设了太阳能光伏板。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承包大棚,大棚、生产机具等设施低价租赁,接好菌的菌袋按成本价销售。京仪集团打开绿色通道,对建档贫困户实行“零资金”入驻,免费领养3个菌棚;也可以从事香菇采摘等工作,按天获取工资收入。为降低农户生产投入成本和经营风险,从前期发菌、做棒、建大棚到中期技术指导,再到香菇的回收、销售,京仪集团实行了“一条龙”服务,让农户踏实种地,没有后顾之忧。
□本报记者 马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