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里的好师徒——新型学徒制走俏基层
2019-01-11 来源:劳动午报
名师出高徒!
师出名门,必成大器!孔夫子办学,师傅带出72贤人和3000弟子;
在中国,学徒制可谓是一种最古老的文化和工艺传承方式。
在当代社会,企业如何快速培养出一大批能工巧匠,人们又想到了古老的学徒制。
师傅+徒弟,
手把手+互联网,
当然还得带上足够的耐心和循循善诱,
一种新型学徒制正在企业界流传开来——
这种化古为新的教育方式,正在成为培育新一代中国高技能工人的利器。
午报记者近日走进企业,带来了那些好师傅与好徒弟教学相长的精彩故事——
田迎技师创新工作室带头人
小视频+手把手 用心授徒不断更新教法
师傅:田迎 徒弟:蒋海娜、张晓庆
她是首发集团八达岭高速公路管理分公司马坊收费管理所收费班长,也是“田迎技师创新工作室”品牌的首席技师及业务带头人,兢兢业业15年,她用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断提升业务技能水平、探索新的服务方式,为司机朋友们带去畅通、快捷、舒适的通行服务。她也是一名师傅。
“在我看来,师带徒是技能业务的一种传授方式,是工匠精神的一种传承,更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延续。”田迎,首发集团八达岭分公司收费员。虽然只是80后,但已经获得北京市劳模、首发工匠等荣誉称号。就在成立工作室当年,与蒋海娜、张晓庆等多名收费员签订了师徒协议,还将“互联网+共享理念”与传统的师带徒相融合,创建了“新型学徒制”。
田迎说:“我的目标不仅是带出一两个好徒弟。”所以,在平日里,她在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国工会十七大报告的时候,会借鉴“互联网+共享”的理念,借助工会组织平台,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工作经验和做法录制成小视频,通过微信群,发送到广大一线职工的手机上。
实际工作时她更是言传身教。怎样接卡能便于迅速看清广场号?怎样找赎既方便又实用?怎样撕票能既完整又迅速?为了提高收费速度,田迎熟练掌握全路网的路名、广场号,优化收费动作,使得单车收费速度提升到最快5秒,极大地提升了车道的通行能力;先捻、后弹、侧分层,由她总结的快速点钞技巧每分钟点钞可达600张,娴熟的业务技能受到公司与客户的一致好评。
在收费员技能竞赛备战训练期间,田迎同样不放过任何提高技能的机会。她自创分类重点记忆法、理解记忆法、逻辑记忆法三种方法高效率学习,将日常工作经验与技能竞赛标准相结合,没日没夜的潜心练习,手指多次被钞纸割伤,无名指和食指也已被点钞纸卡得有些变形,虽然疼痛难耐但为了不影响点钞比赛成绩,竟然拒绝使用创可贴坚持练习,直至磨出了厚厚的茧子替代了原本的伤口。在工作这档事儿上,田迎就是这么倔。
既是“田迎技师创新工作室”首席技师和收费业务带头人,田迎可没忘了带动身边的参赛队友共同提高,一对一的教学指导,手把手的纠正动作,记录的“业务宝典”也与大家分享。
还会将“田迎技师创新工作室”的创新成果编辑成图册,通过职工书屋、职工学习室,送给每一名职工。她总是说:“一个人的进步不能算是进步,一个人的业务提升不能算是工作水平提升,每一名工作参与者业务技能都有所提升,配合默契,效率提高,这才能算得上工作水平提升。”
“田迎在我们的心中早已经成为了追逐的目标和学习的榜样。”徒弟蒋海娜常这样说。在工作上,田迎对徒弟们要求是非常严格,经常利用休息时间给他们开小灶、上小课、下私功。蒋海娜、张晓庆先后在北京市高速公路收费员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本报记者 白莹
北京建工新材公司建盛站
因事施教 师徒齐成长
师傅:郭建国 徒弟:周红志
一个是有丰富工作经验的60后师傅、一个是办事武断果敢型80后徒弟,两个人跨越20多岁、有相当大年龄代沟的人组成的老少搭档,他们是如何跨越代沟共同成长的?去年10月,北京建工新材公司建盛站接到多个工地通知要集中浇筑混凝土底板,身为生产部部长的徒弟周红志深知,底板集中供应对生产部运转的考验是巨大的,生产环节由零散变得规整,按理说是出产量的好时机,但2018年原材料的紧张常常出现供应不及时的情况,保证不了生产持续。
面对这一情况,平日自信的周红志,急得不知所措,便直接冲到了站长办公室寻求解决办法。站长听了他说的事情后,便说:“这事,你师父一定有办法。”一向自傲的周红志很不情愿地走出站长办公室,一出门刚好碰到师傅郭建国走了过来。郭建国了解情况后,显得非常淡定,耐心地给周红志分析情况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周红志一听立刻眼前一亮,默默地在心里给师傅点了无数个赞。问题解决了,郭建国又耐心地劝导道:“脾气急、做事针对性不强是你的不足之处,但是做事认真、敢冲敢做是你的优点,咱们要扬长避短,才能进步。”周红志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周红志按照师傅的指点准备工作,经过机械部对设备、罐车预查检修和24小时随时待命。在物资部与供料商联系保证原材料供应连续和生产环节零误差配合等多方协调下,建盛站10月份产量46084.6m3,其中底板部位施工所占比例为25%,高效连续的供应得到工地的一致好评。一个月的忙碌和劳累让周红志对这位工作经验丰富的师傅十分佩服。
建盛站的生产系统是24小时不停运转的,“5+2”“白加黑”这对于周红志和郭建国两人来说早已变成了习惯。冬季后料仓砂子下料困难,师徒二人作为“捅砂子后卫队”责任人冲在前面。正逢这几天北京天气骤冷,砂子冻块严重,师徒二人一起在后料仓干起了体力活“捅砂子”。没一会儿,汗珠就顺着周红志的脸颊滴下来。周红志随手脱去外套,又喝了口凉水。郭建国赶紧抓住周红志拿杯子的手说:“小周,这大冬天的你这样可会着凉啊,别总是觉得自己年轻没事,身体可是自己的。”话音刚落,周红志就打起了喷嚏,赶快穿上了有些潮湿的外套。回到办公室郭建国再次叮嘱周红志,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投入工作。看到师傅对自己的关心和在意,周红志心里暖暖的,师徒间的感情也更深了。
从去年4月24日郭建国和周红志确定师徒关系以来,两人都发生了不小的改变。周红志告别了遇事风风火火蛮干的小伙子时期,慢慢成长为一名用制度管理、用能力服众、用行动表率的青年骨干。郭建国在当师傅过程中也从这位年轻人身上学到了好多新知识。就这样,师徒二人在学习过程中打破常规采用沟通交流法、查漏补缺法、经验灌输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具体问题进行因事施教。如今,这对师徒共同学习的列车已经驶入快速车道。
□本报记者 曹海英 文/摄
北京华德液压工业集团液压阀分公司
师徒互补 5年完成2600多种集成块设计
师傅:王东华 徒弟:穆翔宇、刘小娜
“我也是从徒弟当到师傅的,每个人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即便是现在当了师傅的我,也在不断学习和成长。”北京华德液压工业集团液压阀分公司技术主管王东华是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企业里的模范职工,更是徒弟们眼中崇拜的好师傅。在她看来,企业里的师徒关系既像老师和学生,具有“传帮带”的职能,又必须是合作且相互支持的伙伴,在互补中,实现共同进步。据统计,自2013年以来,王东华带领徒弟们已经累计完成2600多种集成块图纸的设计工作,这些设计作品就是师徒进步最直观的成果。
1990年,大学毕业的王东华第一份工作就来到了华德集团液压阀分公司,近30年的时间里,一直从事基础技术工作。刻苦钻研技术,不断开拓创新,跟绝大多数技术人员的成长轨迹一样,王东华的成长也是在不断努力和进取中,磨砺出来的。如今,身披着各式荣誉光环的她,依旧保持着最朴实的工作的态度。
“跟着自己的师傅学习,努力把书本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这是从学生到技术员身份转换的第一步。”王东华告诉记者,她现在从事的液压阀集成产品设计部门是2008年成立的,负责产品设计、试验、制造、装配,再到后期产品维护,工作性质综合性极强,需要技术人员不仅掌握综合的知识体系,更需具备随时接受新挑战的勇气和能力。
“也就是2008年那一年,我开始带徒弟了。”王东华说,此后的多年来,她先后带了8个徒弟,其中包括7名技术人员,一名车间一线工人。而让她感到无比骄傲的是,如今8个徒弟都可以独当一面了。
说起如何当师傅,王东华笑着说,“我就是学着自己师傅的样子,来给别人当师傅的。”而在徒弟们眼中,王东华这个师傅是严厉的,又是和蔼的;是细心的,又无私的。
32岁的穆翔宇是2009年进入企业,跟着王东华一起工作和学习的。让她感触最深的,是王东华似乎从来没有不耐烦的时候,“从师傅刚带我,到现在,只要我有问题问她,她就一定会耐心地给我讲解,不仅循循善诱,帮我解决问题,还会展开知识点,引发我更多的思考。” 穆翔宇在师傅王东华的带领下,很快就从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成长为企业的骨干职工。
穆翔宇说,他们部门的每名职工每年都会有各自的研发任务,为了完成好研发项目,徒弟们免不了经常请教师傅,甚至可能在师傅工作时,打扰到她。“但即便如此,每次师傅的脸上都带着和蔼的笑容,虽然对我们的要求还依旧严厉,但她的笑,总能拉近我们师徒的关系。”穆翔宇非常感恩遇到这样的师傅,让她迅速在企业里不断成长和进步。
而对于“半路出家”从事设计工作的职工刘小娜来说,王东华这样的师傅无疑是让她的入门之路少走了很多弯路。“跟那些手把手教徒弟的师傅所有不同,‘王工’总是鼓励我独立设计,然后检查我的设计成果,发现问题就解决问题。她的鼓励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刘小娜告诉记者,她跟在王东华身边仅仅一年时间,不仅专业技术水平提高了很多,工作经验愈加丰富了,人也更加自信了。
对于这种放手式的教育方式,王东华笑着说,“虽然我是师傅,但我要给予徒弟们信心,就必须放手,鼓励他们自己去做,不怕出错,学习从犯错误中长大,才能最有收获。”带了这么多徒弟,王东华也在徒弟身上学习,她欣赏徒弟们接受和运用新科技手段的能力,她赞赏年轻职工面对困难的冲劲儿和韧劲儿。
同时,王东华心疼家里孩子较小的徒弟,主动代替徒弟加班或出差。2600多种产品,覆盖全国19个省市,52岁的王东华每年总有40多天在外地,与客户沟通解决各类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在2600多种产品中,有1674种是王东华独立设计完成的,实现产值超过1.8亿元。但对于专利等技术成就,王东华坚持,是集体的智慧成果。
“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是局限的,集体的集思广益才能成就不同凡响。”王东华主张给每一个年轻职工机会和平台,她说,“这些年轻的徒弟们,终有一天会成长为师傅,然后去带新的徒弟。我只希望,他们将来能像我教授他们一样,去教授更年轻的孩子们,这样,才能实现技术、技能的传承,职业精神的传承。”
□本报记者 王路曼 文/摄
北京公交有轨电车有限公司西郊线分公司
建立微信群随时授课传经
师傅:张燕京 徒弟:王晨亮、王万里
当机动车、非机动车或者行人误入有轨电车专用道时,驾驶员需要做到……下班后,北京公交有轨电车有限公司西郊线分公司驾驶员张燕京并没有着急回家。他拿出手机,像往常一样总结着行车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大概十几分钟后,他将总结的要点发到了和徒弟建的微信群中。
去年8月,在有轨电车公司首届职工技能比武大赛上,张燕京以驾驶员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最会开有轨电车的驾驶员”称号。更让他感到激动的是,这一天他还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师傅。按照公司开展的“师带徒”活动,以竞赛排名为基础,由正式驾驶员中的优秀骨干与19名新司机结成对子,在一帮一过程中达到:以老带新、传授经验、相互借鉴、相互提高的目的。就这样,王晨亮、王万里这两个90后的小伙子成为了张燕京的徒弟。王晨亮和王万里都是刚刚走出校园不久的大学毕业生,年轻是他们的优势,但缺少经验也会成为他们步入职场的拦路虎。这时,师徒结对的做法无疑可以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学生到专职司机的身份转变。
在徒弟王万里的眼中,师傅张燕京让他在思想上建立起一种强大的职业责任感。“我和师傅的班次不一样,师傅为了能让我们在实践中掌握更多驾驶经验。常常是在下班后,很晚还上车给我们手把手指导。比如他会在实地操作中,让你了解运行中的一些风险源。对我今后独立操作有很大帮助。”
仅仅是随师傅跟车学习的方式,还远远不够。“做师傅,就要有个师傅样儿。”张燕京说,“身上多了一份责任,也多了一份压力。”张燕京思考还要想更多的方法,让徒弟了解关于驾驶有轨电车的知识。于是,他想到了建一个微信群,随时将工作中的心得和总结发送给徒弟。两个年轻人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及时向师傅提问。
几个月下来,师徒间的默契越来越深。徒弟们不仅学到了驾驶经验和技术,这些内容也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着不小的作用。这一点,徒弟王晨亮很有体会。“师傅总是很及时的给予我指导,就比如在入库调车的操作上,帮助就很大。”
每个新来的驾驶员都会经历不同阶段的训练和实践,入库调车就是其中一项内容。所谓入库调车就是将车辆按照要求,调配到不同的库中。这项看似简单的操作,对于刚入行的新人却有着一定的难度。
接到第二天就可以操作入库调车的通知后,王晨亮一路兴奋的找到师傅张燕京。“师傅鼓励了我,但也给我敲了一次警钟。他说这个操作要注意的事项很多,让我一定不要轻视。”王晨亮回忆,“下班后,师傅还将各种关于入库调车的操作要点都列了出来,发到微信中。有了这些提示,我心里更有底啦,也很快就熟练掌握了这项操作。”
记得之前红叶节期间,有轨电车启动了重联列车,行驶的车厢由一节变成两节。这个看似仅仅是数量上的增加,却很考验驾驶员的操作技术。“重联列车不是简单的将两个车厢用拖车钩连起来就算完事,操作中要确保诸如车门、报站器等各种设备的同步。”
为了顺利完成操作,张燕京和王晨亮师徒齐上阵,师傅张燕京在前车操作运行,徒弟王晨亮在后车观察各种设备的整体情况,最终成功完成了有轨电车重联运行的多项测试任务。“有了徒弟的帮助,让我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更加有信心了。”张燕京说道。
□本报记者 盛丽/文 通讯员 梁润滢/摄
中建一局总承包公司太原保利海德公园009地块项目
工作中的严师 生活中的大哥
师傅:王满江 徒弟:严璟
“我能有今天这样的成绩,离不开王满江对我的言传身教。”严璟说。
2017年7月从中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严璟就加入了中建一局总承包公司,在太原保利海德公园009地块项目见习。刚走出校门的他,面对一卷卷上学时从来没见过的图纸和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一时令他手足无措,别说技术处理,就连最简单的读懂图都成为了一个不小的难题。王满江作为总工,就带着严璟,每天进行现场检查、现场指导,并结合他的专业、特长和兴趣为他量身制定了周密的培训计划。在王满江的鞭策下,严璟进步神速,从开据质量整改通知单到独立组织混凝土浇筑前质量验收指导;从参与编制施工方案到独立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已然成为了师傅的好帮手、项目的新骨干。
严璟刚开始独立绘制图纸时,速度比较慢,作为师傅,王满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工期进度刻不容缓,为了让严璟迅速掌握绘图技巧,王满江每天晚上带领严璟学习CAD绘图要领及快捷操作。严璟也不负师傅的期望,不仅熟练掌握了CAD制图,还自学了BIM建模技术,时常在电脑前加班建模、做策划到凌晨。
2018年4月3日,对于严璟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根据项目总体安排,在4月4日进行太原保利海德公园009地块项目1号楼-7号楼10层以下结构验收,结构验收不仅仅涉及到质量,技术资料的完善与整理也刻不容缓。而资料的整理和自评报告的编写自然而然就落到了严璟的肩上,面对成堆的技术资料,严璟犯难了,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来说,这些资料怎么整理、怎么统计数据、怎么写结构自评报告,一上午的整理都没有头绪,一个人悄悄在电脑前留下了眼泪。第一次接手这么重要的工作,如果整理不到位,可能影响整个工程的验收,最终导致工程进度受到影响。
中午吃饭时,没有看到严璟,打电话也没有接,王满江感觉不对,放下手中的碗筷,到技术部找到了严璟,看到严璟在悄悄流泪,王满江知道严璟是遇到困难了,王满江拽着严璟到食堂,给严璟打饭,先让严璟吃饭,王满江拍着严璟的肩膀说:“严璟,在困难面前首先不要低头,而是要想着通过什么方法来解决困难,男儿有泪不轻弹,把眼泪擦干净,跟我说一下什么困难”。听完王满江的话,严璟擦了擦眼泪,说:“我干了一个上午什么效果都没有,眼看明天的验收就要毁在自己的手里,我自己不行。”
王满江听完后鼓励严璟,首先给他讲述了自己刚参加工作时的情景,帮助严璟梳理手中的工作,根据工作的先后顺序列出了提纲和具体操作思路,严璟听后豁然开朗。饭后,严璟按照王满江给出的思路进行资料的整理。终于,4月5日,太原保利海德公园项目009地块工程1号楼-7号楼10层以下主体结构顺利通过了结构验收。事后,严璟感受到自己又向前迈了一大步,师傅的言传身教对自己的影响让自己的成长更加迅速。
王满江为了将技术创新的成果运用于实际生产中,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实现项目效益最大化,同时促进人才发展与培养,不断提高全员的创新动力,成立了“王满江创新工作室”。在王满江的带领下,严璟成为了“王满江创新工作室”的一员。面对机遇,严璟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技能,主动承担了所有成果的绘图工作,并在王满江的指导下完成了《卫生间混水阀处冷热水内丝弯头质量控制专用工具》及《楼板预留洞口防护板》两项实用新型专利的设计及制作工作。2018年年底,工作室正式被命名为“山西省建筑业职工创新工作室”。
“我实在是普通,谈不上优秀,所以每次别人夸我都让我手足无措,只能感慨自己的好运气,有这样的好师傅。正是师傅不断的激励,让原本不太自信的我逐渐找回了自信,能有今天这样的成绩,和我的师傅息息相关。”严璟满怀感恩地说。
工作中,王满江是“严师”,但在生活中,王满江却是个暖心的大哥哥。尽管有着接近十岁的年龄差,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能够谈心交心的好朋友。在工作之余,时常能够看到他们亲切交流的身影。
工作中的疑惑,生活中的烦恼,王满江都会悉心给严璟做出指导,但他自己的烦恼总是独自承担。严璟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次加班没有看到师傅的身影,到深夜打他电话,听到的是一句‘今晚状态不好,出来走走,不想把负能量传递给你们’。”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王满江就是这么一个总是把正能量带给大家的人。
□本报记者 马超/文 通讯员 沙远航/摄
中铁电气化局赵际顺创新工作室带头人
教学相长成就创新“领头羊”
师傅:赵际顺 徒弟:赵东明
赵际顺创新工作室带头人赵际顺是中国中铁电气化局北京建筑公司机电专业的专家能手,他参与了北京11条地铁工程的施工与验收,取得技术创造与创新专利29项。工作32年来,赵际顺师傅悉心培养了一大批机电技术人才,北京地铁16号线机电项目部的赵东明便是其中一个。
赵东明,2007年大学毕业后来到地铁16号线机电项目部跟随师傅赵际顺学习。踌躇满志的赵东明摩拳擦掌,准备在实际工作中施展拳脚。到了工地他却傻了眼,发现自己对整个施工流程一点都不熟悉,甚至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都分不清。
对于这个刚来的年轻娃娃,赵际顺已经为他制定好了“课程”。来项目的第一个月,赵东明每天只做一件事,那就是看施工图纸和规范。赵际顺要求徒弟把施工中用到的每一种零部件在图纸中的位置和规范的具体要求牢牢记住。赵际顺不只要求徒弟看图集,他自己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师傅的想法很多,给我打了不少样。”赵东明说,“北京机场线运营1年多的时候,机电运营部位污水泵进水口出现了堵塞的问题。师傅带头查图集、做优化,在吸水口位置专门研究设计了一套防堵不锈钢箅子,有效隔绝了杂质,防止水泵被堵。”
机电安装施工中提料是重要一环。看懂了图集,赵东明马上又被指派了“新任务”:消防提料。赵际顺让赵东明把自己负责的地铁区间内的弯头、管道等用料的数量计算出来,再与师傅核算的数量进行比对,有差别的地方按照图纸到现场找差距。如此几趟下来,赵东明已将地铁机电安装提料方法熟记于心。
在赵东明的印象里,师傅赵际顺是一个有毅力的人。为解决消防栓锈死或漏水的技术难题,赵际顺带领技术团队用了数以千计的零件配合与修改进行发明专利攻关,经过了9次实体试样,最终成功通过60公斤的强度、严密性试验,发明了“顺安杯型消火栓”,并获得一项新的国家发明专利。这项技术创新成果推广后,将彻底解决高层建筑消防栓漏水或无水的安全隐患。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毅力对赵东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赵际顺到施工现场检查的时候经常带着赵东明,有问题的地方随手拍下来,回去做成教学PPT。照片拍得多了,赵际顺想出了一个好点子:以往在给工人技术交底的时候多采用文字的形式,往往没人看收效不大。他让赵东明将照片分类整理,每张照片对应文字施工规范,并标注规范来源,再印刷成册分发给施工队伍。这些图片形象又直观,工人很容易就能看懂,施工质量有了很大提升。后来,赵际顺和赵东明等徒弟们将图册进一步改进,编写的图册还被收录进了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4ST201-2《地铁工程机电设备系统重点施工工艺——给排水、通风与空调系统》分册。此外,他们还共同获得了“双密封消火栓”“一种便携式承插管道接口机”等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赵东明也获得“2016年度北京地铁16号线先进个人”“2016年度质量信得过班组建设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如今,赵东明在师傅赵际顺的带领下,已经逐渐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优秀机电技术人才。他今年刚担任北京地铁16号线机电项目部总工一职,将独自应对来自业主、设计、监理等各方的复杂状况。“这对于我来说是新的挑战。总工的职责更广,相对于之前的专业技术岗位,总工还要协调各方的关系。这让我更加体会到师傅身上的责任有多重。”现在赵东明也有了十几个徒弟,“师带徒”的企业文化代代相传,为机电专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技术人才。
□本报记者 余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