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新闻 > 特写 > 正文

养殖业模式 种植业模式 工业园模式   多种产业援疆模式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9-01-09

 

 
  养鹅、种植、建工业园……近年来,北京在援疆脱贫攻坚中,因地制宜发展出多种产业扶贫模式,助力当地百姓脱贫奔小康。在几天内,本报记者陆续走访了生态养殖基地、工业园区、生产车间等。
  养殖业模式:
  一只鹅带来脱贫希望
  一只鹅,就能带来脱贫的希望。1月5日,记者走进新疆和田地区洛浦县多鲁乡色日克村北京援建的生态养殖基地,一群鹅正“引吭高歌”。记者发现,北京的援疆扶贫工作已经深入到村里。
  “靠着养鹅、种植核桃、打工,我家一年可收入3万多元,2017年我家就脱贫了。”色日克村村民阿布卡提·萨迪尔一家5口人,家庭曾经的致贫原因是父亲得了重病。
  驻村工作队副队长阿巴拜古力·买买提说:“鹅苗是免费发放的,一次给50只,一年给两次。每只鹅两个月就能养大,北京援疆建设的生态养殖基地每只按照30元收,这样贫困户一年就可以增收3000元。”
  据了解,该村共有312户1416人,其中贫困户132户615人。北京援疆资金投入123.89万元,改造原有鹅舍4栋,改造育雏室1栋,新建办公室1间,修建水域960平方米,室外绿化2000平方米,购置生态鹅饮水喂食、育雏、消毒通风等相关设备。
  种植业模式:
  昆仑山下准备种植药材
  “这里的土壤环境好,能够种出原生态的药材,我们计划在这里种植药材。”时珍堂董事长周海彬告诉记者,时珍堂2004年在北京对口支援的恩施巴东县就发展过种植业,很多人跟着种药材脱贫。在和田,时珍堂成立了新疆京和通药业有限公司,目前已经在墨玉县选了300亩地盖厂房,打算在和田县朗如乡发展药材种植,3年计划发展到10万亩,打算带动2万户10万人脱贫。
  朗如乡是和田县的一个边境乡,有2.4万平方公里,三分之二是无人区,目前尚有1000多户贫困户。在朗如乡艾古赛村对面的万卷崖附近,北京援疆企业还计划种植3000亩桃花,发展观光旅游业。1月6日,记者探访时,推土机正平整地面。
  工业园模式:
  车间建到家门口
  “感谢北京给我们的支援,家门口建设了车间,我就到这里来上班了。上班后,靠着工资收入,我家不仅脱贫了,还盖了新房。”阿不来提·阿布都说。
  1月7日,记者走进新疆和田市北京工业园区探访产业扶贫现状。来自北京的和田秋实昆仑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16年4月1日开工建设,2016年9月20日开始试生产。该公司总经理刘长利告诉记者,现有员工275人,其中当地建档立卡贫困人员120人,月工资三四千元。“只要贫困户到厂里上班,立即就脱贫了。”
  走进和田市伊里其乡阿热肖拉克扶贫车间,员工们正忙碌着生产米粉。“车间有24名员工,大多数是贫困户。我们每天教他们学汉语,贫困户月收入1800元到4000元不等。”公司法人代表阿迪力江·白克尔说。
  同样,在洛浦县北京工业园,北京支持当地工业园区和标准化厂房建设,园区已有发饰企业入驻,促进了贫困户就业。
  加大产业扶贫力度:
  发展二产成主渠道
  记者了解到,2018年,北京援疆加大产业扶贫力度,促进贫困群众增收。北京援疆将发展二产作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吸纳就业促进增收脱贫的主渠道,支持工业园区标准化厂房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9.5亿元,建设标准化厂房43万平方米。北京援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扩大劳动力就业,已落地劳动力密集型企业80家,协议投资96.7亿元,吸纳就业2万余人。
  着眼于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北京援疆在贫困乡村设置保洁、保安、护林、护路等公益性岗位,直接带动千余名贫困群众脱贫增收。此外,还设立贫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专项资金,对劳务输出中介机构和经纪人进行奖励、补贴和表彰,推动5万余名农村富余劳动力疆内外转移就业。
  □本报记者 马超 文/摄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