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枚收藏印章 见证京师自来水百年史
2019-01-04 作者:边磊 于佳 来源:劳动午报
长短方圆,各有故事。在位于东直门的北京自来水博物馆清末自来水厂(东直门水厂)办公旧址,一座古朴清雅的四合院内,“足迹——北京自来水印章展”已经开展一段时间了,333枚不同时期、品种丰富、形制多样的印章藏品,面向观众展出。这些来自北京自来水业不同历史时期的印章,反映了北京供水企业一百多年来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记载和传承城市水文化。
2018年是北京自来水公司成立110周年,这样独具京水文化特色的印章主题展,还是首次。许多珍贵印章藏品难得一见,包括企业第一枚印章,也是规制最高、体量最大的印章——“奏办京师自来水有限公司之关防”,还有公司首任总理的花押印章、具有防伪标记的股票骑缝章等首次向观众露出真容。通过细细品味这些印章,不仅可以体会到老印章的不凡身世,更能感受到北京自来水发展史的独特内涵及文化渊源。
回溯百年自来水业
走进古朴清雅的四合院,162平方米的展览面积,正向观众铺开一幅历史画卷。在这里,仿佛可以看到创办于1908年的北京第一座水厂——东直门水厂,这是北京自来水业的发源地。水厂旧址入选了首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北京市近现代优秀建筑保护名录和文物保护单位。在这里举办主题印章展览,更加能够彰显北京自来水业一脉相承的文化渊源。
“说到公司早期的印章,就不得不提到其中重要的一方大印——‘奏办京师自来水有限公司之关防’。这枚印章体量之大,规格之高,为公司印章中所罕见。”讲解员周霁虹介绍,“1908年,农工商部奏请拟建京师自来水公司,不到10日即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批准。公司奉农工商部奏准官督商办,采用招商集股的方式筹集创办资金。为使资金筹集顺利,不仅公司定下了‘专集华股,不附洋股’的规定,农工商部也奏请清廷为公司颁赐关防一枚,专门处理公司与政府往来公文及银钱等重要事务使用。见此关防印章,则各衙门均行方便,由此,大大减少了公司创办所用的时间和资金。”
1908年即清光绪三十四年,当时,由清政府批准兴建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官督商办,由农工商部管辖。近代著名实业家周学熙出任公司首任总理。这一时期,公司建有东直门水厂和孙河取水厂两座水厂,铺设自来水管道200公里,日供水能力1.87万立方米,供水范围“内以禁城为止,外以关厢为限”,供水人口约为3000人。
“奏办京师自来水有限公司之关防”是京师自来水公司的第一枚印章,可以看到,这枚印章质地为铜制,字体为篆书,是早期印章中规制最高、体量最大的印章,用于公司上报政府公文及对社会发布信用文件、文书。“奏办”,为奏请政府同意承办之意;“关防”,始于明初,取“关防严密”之意,为旧时政府或军队用的印信,多为长方形。京师自来水为奏办公司,用印以关防形制。
印章展按时间脉络分为七个部分,展出了不同时期的藏品共333枚。这与北京自来水业发展的七个历程正相匹配,即: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1908年-1911年)、北京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1912年-1927年)、北平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1928年-1937年)、北京特别市自来水管理局(1938年-1945年)、北京市自来水管理处(1945年-1949年)、北京市自来水公司(1949年-1999年)、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999年至今)。
周学熙花押防私发、滥发股票
在众多的印章中,有这样一枚印章,它虽然形制简约,但印文字体却别具一格,这就是周学熙花押。
花押作为防伪标记,一般印文多为草书或特殊符号。周学熙是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也是公司的首任总理。在公司早期发展中,股票有着重要意义。公司是股份公司,发行的股票关乎公司的根本,所以马虎不得。公司为防止有私发、滥发股票的情况,对发行股票有严格规定,要求股票上必须有总理协理的签字认可并加盖花押印。而花押印,多由个人亲自保管,以防遗失或滥用。
1912年,公司进入了北京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时期,虽已是北洋政府时期,公司更名为北京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但机构与体制仍沿袭清末旧制,由北洋政府农商部管辖。公司股东会下设董事部,由总理、协理主持公司日常事务。期间,自来水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但由于社会动荡不安,公司无法扩大生产,供水能力十分有限。这一时期,“北京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部”“北京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股票骑缝图记”等字样的印章,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此后,进入北平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时期。由北平市社会局管辖。公司内部体制仍设有董事会。1937年统计,全市约1万用水户,日供水量约2万立方米。这一时期的自来水印章共有10枚。
“每经历一个历史时期,自来水公司每更名一次,印章都需重新制作。” 周霁虹说。1938年,公司更名为北京特别市自来水管理局,由北京特别市公署公用管理总局管辖。1942年12月,由于公用管理总局所辖事务被拆分,自来水管理局与公用管理总局合并,更名为“北京特别市自来水局”。公司大力开采地下水作为水源,至1942年,日供水量约3.9万立方米,全市约1.8万用水户。这一时期的印章却只有3枚。1945年至1949年,处于北京市自来水管理处时期。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将公司更名为北京市自来水管理处,隶属北平市公用局。1948年,北平市政府将自来水公司“发还”民营,取消自来水管理处,恢复“北平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名称,至北平解放。那时候,全市自来水管线340公里,自来水普及率为30%。这一阶段共展出2枚印章。
新中国自来水事业快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各类印章规定了相应的标准,公章一律为圆形,直径为4.2cm,中央刊五角星,五角星外刊单位名称,自左而右环行,印文使用简化的宋体字。
1999年,本市自来水管线总长度5600多公里,日供水能力302万立方米,城区用水普及率达到100%。这与1908年自来水管道200公里,日供水能力1.87万立方米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与1948年全市自来水管线340公里,用户数量约3.2万户的数字相比,也有几何级的增长。这一时期,由于经历多次重要历史变革,公司印章几经变化,数量也最多。比较引人注意的是部分基层单位“计划生育用章”,共有印章17枚。1982年9月,国家将计划生育定为国策。同年,公司按照政府要求成立了北京市自来水公司计划生育办公室,并在各基层单位成立了计划生育小组。虽然国家“二孩”政策的逐步开放,计划生育用章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其中,还有5枚特色印章,以档案立柜的形式陈列在展墙上,分别是“北京市水源九厂筹备处”“北京市自来水公司修造厂全面质量管理小组”“北京市自来水公司住房制度改革办公室”“北京市自来水公司改革办公室”“北京市自来水公司业务办公室审图专用章”。它们无不与北京自来水事业的发展密切相关。1999年1月29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北京自来水公司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更名为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此后,公司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到2017年底,集团日供水能力450万立方米,供水服务面积1100多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以北京城区供水为主,涵盖郊区新城的城乡供水一体化格局。
印章作为公司经营、管理、生产和对外交往的符号和信物,在企业各个历史发展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于方寸之间,见证了公司管理机构的沿革,印证了真实生动的百十年供水企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轨迹。
□本报记者 边磊/ 文 于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