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新闻 > 特写 > 正文

从大拿到教头——“寻找职工好讲师”探营记

2018-12-14 来源:劳动午报

  他们是企业里的技术大拿;

  他们凭借着过硬的专业技能,是单位里的宝贝疙瘩;

  这两年来,这批大拿们不约而同地走进了一个神秘的训练营,

  在这里,他们将被训练成为“有技术、懂教学、能授课”的技能教头,

  通过他们的传帮带,为企业培养起一批新的技能尖子——

  这个神秘的训练营就是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举办的“寻找职工好讲师”项目。

  这个项目通过对技能高手进行授课技巧培训,让他们快速变身为好讲师,最终成为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孵化母机。

  近日,午报记者走进“寻找职工好讲师”项目大本营,深度探访从里边走出来的一批“好教头”——

蒋金波(祥龙博瑞魏工培训学校常务副校长)
从“干的明白,说不明白” 到“干的更精,说的更明”

  说起北京祥龙博瑞汽车服务(集团)公司“魏工养车”,不少人都有所耳闻,这块金字招牌之所以能叫响,靠的不仅是总工程师魏俊强的名气,更重要的是有一支全品牌、多层次专业技术团队的支持。为了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用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助力企业改革发展,祥龙博瑞早在2006年就成立了魏工培训学校,并于今年对学校完成了全新升级,蒋金波作为学校的常务副校长,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一线技能人才的发掘和培育,他说,此次参加“寻找职工好讲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为他的工作打开了一扇大门,让他感觉自己可以做的事情更多了。

  蒋金波告诉记者,近年来,祥龙博瑞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培训,将着力培育出一支高素质、高技能蓝领队伍,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目前,魏工培训学校共有50余名兼职讲师,都是来自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和业务骨干,但由于不是教育专业出身,在经验总结、案例萃取、表达讲授等方面还是有所欠缺,“干的明白,说不明白”成为不少职工讲师共同面临的难题。“我们迫切需要有专业老师的点拨,对我们的授课技巧加以指导,正在为难时,得知工会举办了‘寻找职工好讲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作为本次比赛的领队,很快就选出了魏工培训学校的10名兼职讲师参加,并进行了培训前动员,对赛前培训、一对一辅导、决赛前的练习等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最终包括我自己在内,有7名职工讲师闯入了决赛。”蒋金波说道。

  “这种系统培训对从一线走出来的职工讲师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蒋金波认为,一线职工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操经验,把他们培养成职工讲师,可以让他们把自己的隐性经验转化为显性经验,传递给职工,而来自身边同事的指导也更容易为职工接受、运用。“通过职工讲师的课程研发和系统讲授,在实现自身技术能力蜕变的同时,将个体经验和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由此实现为企业创效增收。”蒋金波说,这也是越来越多企业认识到职工讲师重要性的原因之一。

  蒋金波说,在为期三天的小班精品课程培训中,他和同事脱产三天住在市总工会职工大学草桥校区,接受密闭式培训。“大家都非常珍惜这次培训机会,有一件小事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平时我们在一线工作很少会穿正装,但是在参加培训时,我和几名同事不约而同地穿着西装前来,当我们见到彼此时,都笑了出来。”蒋金波说,在他心目中,站上讲台授课是一件非常严肃庄重的事情,穿正装参训,不仅是对本次培训的重视,更是对企业讲师职业的尊重。

  12月6日、7日,“寻找职工好讲师”教学基本功竞赛迎来决赛,为了让自己以最佳精神面貌登上讲台,蒋金波没少下功夫。就在接受记者采访前的几分钟,他还在台下拿着矿泉水瓶子当麦克风,对着镜子模拟讲课,“板书、肢体语言、语速,每一个细节都要注意。”蒋金波说道。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在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和最佳领队奖。

  □本报记者 张晶

程旭东(祥龙博瑞博得宝技术总监)
“给我10分钟, 保证你听得懂记得住”
  “了解和掌握了更多的培训技巧,这些知识对我的工作有着很大的帮助。”参加完“首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寻找职工好讲师”的培训后,来自祥龙博瑞博得宝宝马4S店的技术总监程旭东这样总结道。1989年出生的程旭东,虽然是个不到30岁的小伙儿。但是有着7年汽车维修经验的他,却已经是一名高级技师。2014年,他还获得北京市汽车维修技能大赛冠军;2018年,获得中德“北京·南图林根”职工汽车维修对抗赛冠军。

  程旭东平日工作的内容都是和汽车打交道,内训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平时,我也会给大家讲解一些汽车维修的知识,有理论也有实操。”程旭东坦言,在没有参加“寻找职工好讲师”培训前,自己在做内训时讲解的方法可以用“单一”“干瘪瘪”这些词汇来形容。

  “以前做内训,总觉得不得方法。”程旭东举例说明:“比如,讲解轮胎。我都是照着理论知识干讲。但是通过这次培训我发现,一个知识的传递方法有很多种,绝不是以前那么枯燥。”

  聊到三天培训中印象最深的地方,程旭东滔滔不绝的回忆起来。“这次培训真的让我受益匪浅。比如,老师告诉我们在进行培训时,导入话题的方式很重要。还有如何在讲解中,穿插案例。再有,让培训更有吸引力可以是有图片、实物多种演示方法。”

  程旭东坦言,培训的巨大收获绝不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而是实实在在的应用到工作中。不久前,他参加了“寻找职工好讲师”教学基本功竞赛,这次的比赛也成为了一次很好的实战练习。

  《缺气保用轮胎》是程旭东这次比赛的题目,这个听起来十分专业的内容要求在十分钟内完成相关讲解,难度不小。但是通过培训收获满满的程旭东做足了赛前准备,他将老师的相关经验也充分融合到备战比赛的过程中。

  这次比赛,程旭东采用了新的讲解方法。“我采用视频导入的方法,通过一段轮胎突然发生爆胎的视频来引入轮胎的结构以及保用轮胎的优点,这样的方式会让人们印象更深刻。然后我再逐一讲解保用轮胎的特性、辨识等知识,最后我还设计回顾和练习的部分。可以说,现在讲解的方法内容更丰富,结构层层深入,关键是听的人听得进去,也能记得住。10分钟的时间,虽然时间缩短了三分之二,但效果却增强不少。”最终,程旭东在“寻找职工好讲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中取得二等奖的成绩。

  总结起这次培训,程旭东表示:“这次培训虽然只有三天,但是我学到不少培训技巧。还有一点让我很有感触,就是老师还给我们传递了工匠精神。虽然我的工作岗位很普通,但是只要我兢兢业业的去做,也会做出一番成绩的。”

  □本报记者 盛丽

王迎(全国劳模、西单商场总培训师)
三天的集训 终身的受益
  “这次比赛,对于我来说,来的正是时候。”全国劳模、西单商场总培训师王迎感叹道。王迎是西单商场的销售明星,有着17年珠宝首饰行业从业经验的她,笑容亲切,服务热情。今年2月份,她和集团其他5人一起,从40多名被推荐人中脱颖而出,荣获了“首旅大工匠”的称号。从那之后,她转岗到人力资源部门,成为了西单商场的“总培训师”。

  “这是一个新的岗位,商场以前从来就没有设过,我是第一个,所以压力很大。”王迎坦言,被评为全国劳模之后,她也时常有机会在企业内部或者其他单位讲课,但是内容大多是跟自身工作以及专业知识相关的。比如礼仪、安全、还有结绳、编织等。成为专职的培训师后,授课内容肯定不会再这么单一。这对她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王迎透露,为了提升自己,更好地适应新岗位,她正在考虑找个培训机构,报一个“口才班”。就在这时,她接到了第二届“寻找职工好讲师”教学基本功竞赛的通知。“当我知道这个比赛要组织赛前培训,而且还有导师为选手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我这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王迎说,也是在那个时候,她才知道,原来还有专门为培训师开的培训课。

  “之前太不专业了。”王迎感叹说。以前,大多数时候,她是以职工身份去讲课,讲的也大都是一个技术项目,而且举的例子也大多跟商场场景并不相关。因为比较枯燥,经常会把人讲睡着。以前,她觉得这是因为自己口才不好,经过赛前培训,她才发现,症结所在。

  “我身上有很多故事,但是之前都不知道怎么利用起来,运用到培训授课中。制作PPT就更别提了,完全就是业余的。这次培训,老师讲解的内容特别实用,也特别细致。比如图片摆放的位置,文字的字体字号,视频、动画的运用频率等等。我真的学了很多东西。”王迎说。

  从10月份到11月份,竞赛开展了一对一的培训,培训为期三天,主办方还免费提供食宿,很多家住昌平、怀柔的选手都选择了住宿。王迎的家虽然在城区,但她也选择了住宿。“这样,白天上完课,晚上我就可以专心修改我的参赛课件了。”

  王迎介绍说,此次,她参赛的题目是《我们可以让实体店崛起》。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互联网的发展给实体店很大的冲击,但她却始终相信,实体店不会就此沉沦。她收集了从2012年到2017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发现近年来网购增速在逐年下滑,而且电商成本超越实体店,再加上国务院已经颁布了“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她认为眼前就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我觉得,实体店想要再次崛起,第一点就是要找到顾客的隐性需求。第二点就是要减少促销,增加营销。第三点要先靠产品盈利,后靠规模盈利。”王迎表示,为了让自己的观点更容易理解和被接受,她还在其中穿插了一大一小两个身边工作中的事例。当然,这也是这次培训,老师教的。“其实,选择这个题目,我还有一个私心,就是希望能在培训中得到老师的指导,为所有的实体经济加油、打气。”

  王迎告诉记者,西单商场目前在全国共有6家门店,其中北京有3家,其他省市3家。她原本计划今年要把所有门店走一遍,开展培训活动。但是刚刚去过1家成都店,就开始参加比赛了,没有时间再去其他门店。“我现在觉得,幸好还没有去过其他店。最近,我正在根据这次培训、参赛学到的东西,修改我的PPT,希望能到其他店做培训的时候,能讲的更好。”

  □本报记者 陈曦

王建辉(北京燃气集团第四分公司燃气具安装维修工)
“首席技师与内训师 两个身份让我相得益彰”
  “不同于其他工种,燃气行业有它的特殊性,不仅关系到职工的安全、用户的安全,作为公共设施,还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安全,不能有一点马虎。”说这话的是北京燃气集团第四分公司燃气具安装维修工王建辉。

  1986年,十几岁的他就来到北京燃气工作,到如今已经和燃气打了三十多年的交道。在这三十余年里,他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数不清的论文、答辩、实操、制图……一道道难关,王建辉逐一攻克。只用了很短的时间,他就从无等级,一直走到了第五级,也就是这个行业工种的最高级别——技师。

  “年轻时候并没有想太多,只是单纯的认为,把工作中的每个细节做到位,是我的本份。我拿着这份工资,这就是我的职责。” 王建辉笑着回忆说。

  付出就会有回报。早在1996年,王建辉就被评为青年岗位能手,随后,一个个荣誉接踵而来。2010年,他参加第一届全国燃气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获得“优秀裁判”的荣誉。2012年,经北京市职业技能鉴定管理中心考核,他成为高级裁判员。2013年,经考核通过,他成为北京市燃气具安装维修工职业工种考评员。在2013年、2015年的两届“燃气杯”全国燃气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他都拿到了“优秀裁判”的荣誉称号。2016年11月,他获得了第十三届“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有了一身技艺,如何把这些个人的隐性经验变为组织及社会的显性经验,推动优秀成果和宝贵经验的有效传承,促进行业职工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成为北京燃气集团和王建辉思考的问题。

  借助工会组织推进创新工作室的东风,2015年,王建辉创新工作室成立了。在日常的维修工作中,他发现连接燃气管道与燃气灶具的软胶管不耐火烧、不耐鼠咬,存在不安全因素。于是,他着手研究,经过三个月的集中攻坚,最终设计出了“灶具转换接头”,大大提高了安全性能。

  2017年,这个创新的灶具转换接头获国家知识权局实用新型专利证书,2018年,他研制的用于户内燃气管道的防水堵接头和自封闭接头也都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实用新型专利权。在王建辉看来,创新工作室的真正意义,就是将创新成果转化,助力生产工作,为用户带来便利。

  此外,王建辉通过创新工作室开展师带徒活动,几年来,王建辉已经收了创新工作室的6名成员为徒。2017年,经专家评审,现场考察和社会公示,王建辉创新工作室被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评选为北京市首席技师工作室。然而,他传播知识和技能的范围远不止于此。

  自2012年至今,王建辉作为燃气集团第四分公司的内训师,多次为燃气集团、各分公司、劳动保障学院和北京建工学院的学生进行人员培训和考核。2014年,经考核王建辉成为北京燃气集团内训师。

  此后,无论是新职工的入职培训、职工技能等级培训,还是职级职系继续教育的职工培训,王建辉都参与授课,每年听过他课的人达到百名。他培训过的参加北京市和全国大赛的选手,有10人晋升了技能等级且获得了奖项,他参与培训的燃气具安装维修工全国技能竞赛的选手有1人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虽然内训师是我的兼职,我的本职工作还是应急抢修工作,但是看到我培训过的职工技术技能提高了,等级提升了,打比赛得奖了,我是发自肺腑的开心。”王建辉笑着说。

  □本报记者 刘欣欣

赵轶博(北京金诺佳音国际文化传媒股份公司播音员)
“跟着我来,你也一样能拥有‘好声音’”
  第二届“寻找职工好讲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于日前落下帷幕,朝阳区三间房地区总工会推送的北京金诺佳音国际文化传媒股份公司播音员赵轶博作为唯一个播音专业的选手取得了三等奖的好成绩,与其他选手比,赵轶博胜在他独特的声音魅力,这次竞赛打开了他为职工素质工程发声的大门,今后,他将以讲师的身份走进各行各业,教授声音美化训练,让更多的普通职工塑造出好声音。

  长期从事播音主持及影视配音工作的赵轶博,有很多作品观众、听众都比较熟悉。他曾参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建国60周年国庆阅兵”采访报道,为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动物传奇》、新闻频道“行走的一带一路”、国际频道《国际艺苑》等栏目进行配音解说,主持的CCTV“欢动老龄”2018老年春晚,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干一行琢磨一行,赵轶博日常的工作非常繁忙,但他没有放下对业务的钻研,而且还保留了上学时的好习惯——记笔记。从事播音工作以来,他总结积累了上万字的工作笔记,拜访了多位名师,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工作生活中,他发现拥有好声音不止对专业人士很重要,对于普通人来说也很重要。“好声音,好人生”,借助这次“寻找职工好讲师”竞赛,赵轶博想把他的说话技巧传授给广大职工,让更多的人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提升语言魅力。

  调查数据显示,人际沟通中,面对面沟通时,身体语言占55%,声音占38%,用语占7%,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电话沟通中,声音占82%,用语占18%,数据足以证明声音在人际沟通中的重要作用。“在生活中,我们都喜欢听那些饱满圆润,悦耳动听的声音,所以,练出一副好嗓子,练就一腔悦耳动听的声音,是每个人的必修课。”赵轶博认为,好声音成就好沟通,不但可以增加个人魅力、增强自信心,还可以提高信息传递成功率,快速获得认同,从而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专业经验告诉赵轶博,声音的可塑性真的超乎你的想象,“天下声学,唯练不破”。如何塑造声音,他提出了“好声音从‘a’开始”这个适宜初学者的练习方法,包括气息练习,我们可以理解为a的延长音,音色练习则是a的滑翔音,共鸣练习是a音的高低虚实,吐字归音要把握好是枣核型发a音。“别小看一个小小a,练习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自己说话的声音圆润了不少。”赵轶博介绍说。

  “声音柔和忌喊叫,多喝温水少辛辣。 睡眠充足勤运动, 科学用声美常在。”声音保养方面,赵轶博还编了一个小窍门。提高声音保养,很多人认为那都是主持人、播音员需要做的事情,其实老师、销售员、讲师,甚至领导开会,很多职业不比播音员说话少,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患有慢性咽炎的原因,他们同样需要声音保养。

  其实,在参加“寻找职工好讲师”之前,赵轶博已经在推广好声音方面做了尝试。2017年开始,赵轶博担任非公企业金诺佳音党支部书记后,牵头组建成立了三间房地区首个非公企业“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策划了“声动党务、声动职工、声动青春、声动社区”系列活动。“这次竞赛之后,我将成为职工素质库的讲师,今后,将有更多的机会深入企业、机关,走到职工身边,让更多的人了解声音魅力,接触声音美化训练,用好声音成就好人生。”赵轶博说。

  □本报记者 孙艳

李学涛(祥龙博瑞魏工养车技术总监)
“走上讲台, 我变得从容自信了!”
  37岁的李学涛是祥龙博瑞魏工养车的技术总监,从事汽车维修行业十几年时间,但无论是最开始的学徒工,还是如今具有行业领先地位的技术总监职位,李学涛一直把自己定性为一名专业技术人员。他告诉记者,“搞技术一定不能脱离生产一线。”而随着岗位职能的变化,让他大显身手的地方除了车间,还有一个地方——那就是讲台。作为一名职工讲师,他要把自己的专业技术教授给更多的人,而他依然坚信,“职工讲师也一定不能脱离生产一线。”

  跟每个专业技术人员的成长经历一样,李学涛也是从学徒工做起的,2002年从北京交通学校毕业的他来到北京博瑞祥恒汽车销售中心,以一名学徒工的身份走进了汽车维修行业。“搞技术的人大多会比较沉闷,因为在努力学习维修知识,刻苦钻研维修技术的过程中大多是一个人的。”李学涛告诉记者,勤勤恳恳的努力和学习,是他迅速成长的法宝。到2011年,他就凭借过硬的专业技术,担任起了技术总监的职位,工作内容也在技术支持的基础上,增加了技术管理培训工作。于是走向讲台,把自己的专业知识教授给广大职工,成为他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他的身份,也增加了“职工讲师”,这样一个标签。

  “事实上,从2006年,我成为维修班组长的时候,就开始接触讲课这样的事情,跟大家共同解决生产中的难题,分享具有普遍意义的汽修难题。”李学涛说,从那个时候,他就已经深刻意识到技能发展与传承的问题。他认为,“一个人技术好,只是一个点,而分享给团队,则会带动一个面,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一直坚持在车间一线从事技术工作,与车间技术骨干一起攻克许多车辆维修的技术难题,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将这些经验知识毫无保留的通过培训与大家共享。

  当然,没有人天生会当讲师,特别是长期从事沉闷技术工作,且曾并不太善言谈的李学涛,“刚开始给大家讲课的时候,我很苦恼,很多内容自己能明白,但是没办法让别人听得懂。”李学涛说,拿着企业的培训计划,看着课程大纲,他甚至觉得还是埋头苦干更容易一点。但畏难情绪不会击败李学涛,为了适应工作要求,他很快调整自己,讲课前反复备课,反复琢磨,学习用更好的方式将技术要领传递给别人。后来,伴随着专业技术的成长和提高,李学涛开始自己做课件,自己开发和设计课程,甚至对课程道具也有了自己独特的要求。

  现如今,李学涛每年要参与60到80课时的职工培训工作,针对不同岗位职工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而培训多以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方式。他也不记得每年要为多少职工讲课,也不曾估量利用业务时间自作的课件,耗费了他多少精力和心血。但他始终坚信,在不离开生产一线的前提下,他讲授的专业技术都是最贴近一线需求的,即为最实用的。李学涛说,“其实换个角度而言,在每次讲授技术的过程中,身为职工讲师的我也在重复沉淀和总结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术要领,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有益于我在专业技术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专业技术更新的速度也在不断提高,这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成长速度与适应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学涛正是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点,他才把坚守生产一线看成技术人员的工作底线。即便是站在讲台上,他的触角也是在专注于一线前沿的。

  此外,除了在企业中参与在岗职工培训外,李学涛还参与校企联合培养,带着企业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和技术,走进学校,与学校技术教育相结合,培养更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这看似与技术人员岗位一线工作距离更远,但却同样在促进企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李学涛说,同时,他还每年参与走进社区讲授汽修与保养常识的科普活动,以及通过微信公众号开设“涛哥说车”栏目,普及养车常识。

  李学涛很忙,忙着攻克各种技术难题,忙着将自己的技术和经验讲授给更多人,忙着享受传播过程中的自我沉淀与提高。而这些忙,相辅相成之间,也成就了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发挥了一名技术工人最大的能量。

  □本报记者 王路曼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