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河乡建成首家社区便民商业中心 朝阳社区便民网点超四万个
2018-11-29 作者:□本报记者 孙艳
昨天上午,朝阳区孙河乡首家社区便民商业中心正式开业,3万平方米的社区便民商业中心可就近服务方圆3公里内的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东西都能买到,步行只用5到10分钟。2018年,朝阳区统筹利用人防工程、地下空间、腾退空间等,优先用于发展便民商业网点,新建提升品牌化便民服务网点158个,目前已建成各类社区商业网点4万余个,每千人平均拥有网点超过10个。
商业中心集成多业态满足居民需求
这家社区便民商业中心位于孙河乡香苇路一号,被居民称为“易事达广场”,周边围绕着康营家园、山水花园、大湖山庄等10余个建成时间不长的小区。孙河乡疏解整治促提升,引进第三方合作商,建设这处3万平方米的社区便民商业网点。
“易事达广场”引入第三方品牌服务商,将餐饮、娱乐、休闲、健身、教育等多种业态集成组合,在群众家门口打造“一站式”家庭购物休闲娱乐的综合商业体。目前,投入运营的主要是超市和餐饮,总服务台提供轮椅,超市为老年人提供送货到家的无偿服务。
今年,朝阳区在来广营、孙河、和平街等地区新建改造4家高品质社区便民商业综合体。
累计建有25万平方米便民蔬菜零售点
为满足群众在家门口方便买菜的需求,朝阳区累计建有社区菜市场、生鲜超市、社区菜店等不同业态的蔬菜零售网点1340多家,总营业面积约25万平方米,平均每个社区配备网点数超过2个,朝阳区平均每千人拥有60平方米的买菜空间,超过了全市50平方米/千人的配建指标要求。
此外,朝阳区早餐网点超过3000家,其中430多个网点获评市级早餐经营示范店,全区30%的街乡早餐网点数量都在100家以上,还有各类家政服务网点1300余家,洗染网点450家,朝阳区的基本便民服务业态实现社区全覆盖,能够满足居民在家门口获得便利服务的需求。
同时,朝阳区推动新型服务模式进社区,培育“京捷生鲜店”升级改造社区便利店;培育“匠心工坊”社区便民维修品牌企业,替代“小散乱”等低端业态;引导15家企业参与早餐示范工程。在国际化程度高、商务楼宇众多的地区,通过850多家品牌连锁网点提供高品质的服务。
目前,朝阳区共有各类便利店1250余家,连锁化率超过60%,平均每店服务3500人,接近发达国家店均服务3000人水平。其中24个街道(地区),便利店数量在30家以上,覆盖度基本能够满足居民需求。品牌连锁便利店数量持续增加,全市排名前15的便利店品牌,已在朝阳区发展了连锁门店690个。目前,朝阳区初步形成198家连锁超市为主体、56家传统菜市场为补充的社区商业网点便利服务的保障格局。
将出台规划提升区域便民生活服务设施
朝阳区将制定《朝阳区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构建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一张图模式。运用百度、高德等地图设施点位和大众点评等大数据,针对蔬菜零售、便利店等的保障能力、便利程度和群众满意度等方面,分析评估不同街区的发展情况,动态更新发展较好的示范区域,以及需补缺建设的重点地区等信息。
下一步,朝阳区将落实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便利店发展的若干措施》,力争用三年时间新建品牌便利店400家,达到每百万人拥有300个品牌便利店的发展目标。在行政许可、证照办理等方面支持便利店新增简餐销售、售卖非处方药等搭载服务项目;对便民维修等生活性服务业领域的品牌连锁企业设立的门店,以及腾退空间用于基本便民商业服务的设施,满足环保、消防等要求的,在证照办理方面给予支持。
同时,朝阳区做到“五个一批”,即通过规划配置一批,特别是规划中已明确的便利设施配置指标要落实到位;在疏整促专项行动中改造提升一批;利用疏解腾退空间补上一批,便民服务设施不足的地区,腾退空间应优先发展便民店;安排国有商业设施发展一批,鼓励国企按规划和需求自办或将自有土地房屋优先出租给便民服务企业;运用政策手段扶持一批,在老旧小区,引导国有企业租用空间建设便民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