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小家”援建边疆 为“大家”带去幸福——首都人援疆援藏故事
2017-06-02 来源:劳动午报
在祖国的大家庭里,一批又一批的首都人走进新疆,走进西藏。他们为了新疆、西藏的发展远离亲人,来到支援当地建设的“前线”。从进藏进疆第一天起,他们就把自己当作是西藏人、新疆人,把当地的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把当地的发展当作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在援藏援疆岁月里,他们以坚强的意志战胜了一系列恶劣环境,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情厚谊,用辛勤的付出谱写了一首首奉献之歌,值得我们为他们点赞!
王文慧:帮当地医院填补 无手术的空白
顺义区妇幼保健医院妇产科医生王文慧。
这两天王文慧又病了,这是从2017年1月份来到新疆墨玉县之后,不止一次生病了,短短两个月体重就下降了10多斤,主要是水土不服造成的。“尽管说来这儿吃了不少苦,但是看到当地的医疗水平之后,觉得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帮助到他们还是挺值的。”王文慧说。
王文慧是北京市顺义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的一名医生,现在是援助墨玉县妇幼保健院妇产科的男医生。同时,他还兼任着墨玉县妇幼保健院副院长一职。“来到这里之后,我深感任务的艰巨,尤其是妇科方面一切从零开始,责任重大。而我必须建起这个科室,担负传、帮、带的艰巨任务。”王文慧说。为了尽快进入角色,刚到墨玉县妇幼保健院的第一个月,院长就派王文慧深入到各乡镇医院检查临床科室工作并做简单调研,还参加了和田地区2016年下半年孕产妇危重症孕产妇死亡及新生儿死亡评审会议,全面了解妇幼医院工作的实际情况,为工作开好局打下了基础。通过走访,王文慧发现乡镇医院共同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两方面:一是医护人员严重缺少,二是医护人员技术水平低。面对现实情况,王文慧及时制作了课件《妇科常见疾病的诊断与处理》,将妇产科专业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规范与临床思维传授给当地妇产科医生。“哪怕有时只有一个听众,我也耐心讲解。”王文慧说。
由于王文慧还是医院的副院长,他要协助院长抓好医疗业务,负责开展妇产科业务工作,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培训及继续教育。为了更好的帮扶该院,王文慧将顺义区妇幼保健院一些先进医院管理经验及临床工作模式,引入墨玉妇幼保健院。
在踏遍15个乡镇后,医院接到计划生育任务。之前,该院从未开展过手术,而这项工作就落在了王文慧的肩上。“在院长大力支持下,不懂的地方,我及时跟顺义区妇幼保健院联系,远在北京的领导和同事都想办法帮助我,经过和维族同志们共同努力,我们的手术室很快建了起来。”现在墨玉县妇幼保健院每日可进行15例局麻下小横切口绝育术,填补了医院无手术的空白,借此也提高了医师的临床操作水平。如今墨玉县妇幼保健院的床位也由7张增加到26张。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进一步提升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每天早晨,王文慧都抽出半小时组织大家一起学习临床诊疗规范。除此之外,每两周王文慧还会组织科室业务学习或专题讲座。
来墨玉的时间还不长,但王文慧觉得自己要干的事情太多了。王文慧说:“这次来墨玉,我觉得挺锻练人的,自己也收获不少。能帮助到当地人是一件很荣幸的事情,也不辜负领导对我的期望,现在只觉得一年时间短暂。”王文慧说。
□本报记者 杨琳琳
陈军:像石榴籽一样 和维族兄弟心连心
房山区人民法院窦店法庭庭长陈军。
今年48岁的陈军是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窦店法庭庭长。今年2月16日,陈军告别家乡和亲人,成为了一名“援疆”干部。作为北京市第九批援疆干部,他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中级人民法院担任审判员、审判委员会委员、副院长,开始为期三年的对口支援工作。“我对新疆的风土人情还不是很熟悉,需要‘补课’”。陈军笑着说。来新疆之前,他心里很忐忑。有对家人的恋恋不舍,更有对援疆工作的紧张,也可以说是一种责任。
记得登机离开北京那天,凌晨3点,陈军的闹钟响了。陈军醒来看到客厅的灯亮了。原来妻子正在为陈军包饺子。还是他最喜欢吃的鸡蛋韭菜馅饺子,望着妻子的背影……陈军的眼睛顿时模糊了、湿润了。“趁热吃吧,吃完去机场。你放心,家里有我照顾爹妈、儿子,我们等着你回来。”就这样,陈军踏上了援疆之路。
几个小时之后,陈军便踏上新疆的土地。天气成为了考验他意志的第一道关隘。“鼻腔干燥发炎,两目赤胀,牙龈肿痛。此外,还要减少洗发的次数,否则会产生脱发的现象。”陈军说。刚来新疆时,陈军连吃饭的胃口都没有。“但既然来了,就要努力克服,想想常年驻守边关的解放军战士,我们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陈军坚定地说。
刚到和田的第一个周末,和田地区法院政治部主任刘天国带着陈军到墨玉县下基层了解民情——去看望他在吐外特乡木尕拉村一个结对子的兄弟村民图尔荪·艾合麦提。
“老哥,今年您有什么打算,当前家里有什么困难……”一进门,陈军便问道。图尔荪一家去年收入16000多元,卖核桃收入5000多,外出打工收入11000多,今年不想出去打工了,想在家里养两头奶牛,养些羊。图尔荪带陈军看了去年新盖的北房,现在正在装修,墙角处还放了一组崭新的炉具。“这组炉具还是去年入冬后刘天国送的呢。”图尔荪说。最后,图尔荪说出了他现在存在的困难,希望能向银行贷款,大家一起帮图尔荪实现了愿望。
当陈军和刘天国再次来到图尔荪·艾合麦提家时,在宽敞的小院子里图尔荪一家高兴地唱起了歌,跳起了舞。随行来的翻译阿依古扎丽对他说:“现在村民意识到,只要人勤快,没有不脱贫的。我们维族群众从心眼里感谢共产党,只要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我们的日子就一天比一天好。”
援疆的工作还在继续,尽管今后的路上会遇见很多困难,但陈军的信念越来越坚定了。“援疆工作,既崇高又特殊,我要用实际行动给新疆百姓和首都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不光要在生活中关心百姓,更要在日常的审判中让当地百姓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义与温度。”陈军说。
□本报记者 闫长禄
郝占军:让汉语教学在边疆绽放光彩
密云第三中学老师郝占军。
44岁的郝占军是密云第三中学的教务老师,从事教育工作二十余载。为了让汉语教学在边疆绽放光彩,支援新疆教学工作,2014年,他主动申请去援疆支教,并在同年8月下旬,搭乘飞机抵达了新疆和田,成为北京市第八期第一批援疆教师中的一员。
“我们当时援疆的学校是和田县双语实验中学,我担任汉语教学工作。”说起自己的援疆经历,郝占军十分感慨。还记得刚到和田不久,郝占军就出现了一个小插曲——意外崴伤了左脚。
“意外受伤,让我非常沮丧,但却收获了援疆队友们给予我很大的关心和帮助。”郝占军告诉记者,休息期间,也有人劝他借此回北京去,毕竟这个地方条件艰苦,援疆支教工作更辛苦,但满怀援疆热情的郝占军都婉言谢绝了,他期待在这片异域风情的土地上有所作为。
在和田双语试验中学,汉语就像一门外语。在开始任课后,郝占军深刻地感受到,很多维族学生是不太喜欢学习汉语的,一方面学生学习热情并不高涨,汉语水平也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学校汉语教学环境和设备也有所欠缺,原有学习进度、教学方法上都存在漏洞,“这让我的工作一开始,就变得十分艰难。”
刚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学生们的汉语发音让他十分头疼,甚至有的时候他都听不懂。“如果让学生再重复一遍,我又担心会打消他们的积极性,挫伤他们的自尊心。”郝占军说,发音的事只能慢慢来,在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培养维族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才是首要任务。
所以每次走进课堂前,郝占军都会做足准备,以最饱满的热情站在讲台之上。但边疆的教育环境还是令人沮丧的。“工作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和田地区很多家庭都不重视孩子教育问题。不要说汉语,就连其他的也不能完全保证。”郝占军告诉记者。面对这样的教育环境,作为一名教师心里的沮丧简直无以言表,但也有朋友劝他说,做好自己该做的,不愧于心就好了。
于是,在寒假来临前的学期末考试前夕,郝占军又做了一件“特立独行”的事情。“在组织期末复习的过程中,为了鼓励学生认真复习,争取期末好成绩,我表彰了平时上课表现好的小组,给他们发放了奖品。而且答应学生,期末取得好成绩,我还会奖励他们,并要求学生签订《决心书》。”郝占军希望通过这样的鼓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
此举当时引起了一阵非议,但郝占军依旧坚持。
“除了坚持自己的教学理念,我还坚守着对孩子们的承诺。”郝占军告诉记者,春节假期回来的第二学期,学校给他调整了工作,但郝占军没有忘记自己说的话。利用一个休息日的下午,郝占军为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打印了奖状,还自掏腰包购买了一些小奖品。
看着学生们得到肯定后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郝占军十分欣慰。
当然,除了亲自任课之外,郝占军还协助学校抓好教学工作,组织好教学、教研活动等。“两个学期我听不同学科的常态课80余节,并认真给每位教师进行指导,提出自己的教学建议。”郝占军说。此外,他还参与管理工作,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据了解,他结合实验中学的现状,协助学校高层终于完成了一份学校绩效考核系列管理办法,为学校制度建设和发展填补了空白。
在新疆和田支教一年时间,这期间郝占军写了五万多字的“援疆日记”,不仅记录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更记录下了那段光辉岁月的心路历程,以及援疆支教中总结出来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翻看厚厚的“援疆日记”,郝占军问心无愧地表示,“这趟援疆的苦,我没白受,不管是受援单位还是我个人,都有了一定的成长与进步,这就足够了。”
□本报记者 王路曼
张永亮:患者称赞大兴医生亚克西!
大兴区人民医院医生张永亮。
“叮铃铃,叮铃铃……”2014年5月27日下午16时10分,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人民医院急诊科的电话铃声急促地响起。“两名维吾尔族民警在普恰克其乡执行公务过程中遭可疑暴恐分子袭击,其中一人伤情严重,正在赶往医院途中。”放下电话,刚到新疆不久的大兴区人民医院援疆干部张永亮即刻安排科室工作人员调试好手术仪器,推来担架车,严阵以待,做好了抢救准备。
16时20分,一辆警车呼啸而来,稳稳停在了急诊科的门前。车门打开,只见一名民警的头部浸在血泊中,不停地呻吟。“被推进抢救室时,该民警已经丧失了意识,处于躁动状态,在床上挣扎、翻滚,无法配合诊疗。”张永亮说。时间就是生命,抢救迫在眉睫。越是那种情况,越不能慌乱,他一边指挥护士做血压、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补液;一边进行查体。经检查,该民警头部皮裂伤三处,伤口活动出血并可触及颅骨骨折,右前臂骨折,张永亮立即为病人做了双重的加压包扎、止血、骨折外固定。
血止住了,但颅内损伤情况待进一步明确,需进行头颅CT检查。但受伤民警当时躁动的情况,头颅CT根本无法进行。如果不及时进行头颅CT检查,后期可能引发更大的危险。两难的境况下,拥有多年急诊经验的张永亮决定为民警静推安定镇静治疗,并亲自推送其到放射科检查。
CT结果显示,该民警多发颅骨骨折、硬膜外血肿、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急诊科护士准备常规应用甘露醇静点为民警治疗,张永亮表示,该民警有硬膜外血肿,目前尚未出现脑疝,在没有做好手术准备下应用此药可能加重出血,加重病情,因此建议暂时不用。
在与墨玉县县长和墨玉人民医院院长沟通后,张永亮建议把病人安全转往硬件设施更好的和田地区人民医院,以便其接受更好的治疗。待一切安排妥当,已经到晚上九点多了,张永亮这才知道该民警叫伊力亚·库尔班。在和田地区人民医院,另一位援疆医生齐巍“接力”张永亮为伊力亚·库尔班做了开颅手术,伊力亚·库尔班才得以转危为安。如今,伊力亚·库尔班已经痊愈,继续战斗在反恐维稳一线,保卫祖国安全。
同年8月的一天,“走投无路”的阿依古丽满怀希望地来到墨玉县人民医院就诊,“听说这里来了位北京的医生,肯定能治好我的眼睛,让我重见光明。”阿依古丽说。在此之前,阿依古丽已经在新疆首府乌鲁木齐的医院做了头部核磁的检查,当地医院的医生怀疑是颅内占位性病变,建议转往北京的医院诊疗。
医院的建议对阿依古丽一家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和田离北京山高路远,条件根本不允许啊。”想就此放弃治疗,但又不甘心,毕竟阿依古丽才26岁,难道以后的生命要在黑暗中度过?正当一家人绝望之际,这位“大兴医生”又给了阿依古丽希望。
为了不辜负患者的信任,并非神经外科专业的张永亮利用自身资源,联系到了在和田地区工作的来自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的援疆医生,经再三沟通,阿依古丽最终得到了有效的治疗。痊愈后,阿依古丽的父亲特意从村里赶到墨玉县人民医院对张永亮表示感谢。“他拉着我的手,热泪盈眶,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反复说‘大兴医生,亚克西(维语很好的意思)!大兴医生,亚克西!’我也深受感动,我只是做了一名医生应该做的,却得到了这么高的‘礼遇’。”张永亮说。也正是这份感动,支撑着他不遗余力地为当地百姓服务。
如今,虽然张永亮已经回到了原单位工作,但却继续与当地医务人员保持着联系,继续为当地的发展建言献策,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报记者 周美玉 通讯员 杜晓婧 文/摄
佘雪霏:从援藏到留藏
西藏自治区发改委机关党委科员佘雪霏。
“到基层去,到村里去,摸清民情民意,了解村民真实生活状况,这是我的愿望。”这就是佘雪霏,一名90后湘妹子,原团中央西部计划志愿者,现西藏自治区发改委机关党委科员。
今年26岁的佘雪霏,先后任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桑日团县委志愿者、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对口支援干部处志愿者,现在是西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机关党委科员,2015年12月至2016年7月在林芝市波密县玉许乡麦差村驻村。
提及当初提出驻村申请,佘雪霏说,很多朋友都不理解,“在西藏工作,你在拉萨待着就行,干嘛非往那么偏远的地方跑”。正是坚持心系基层的信念,让佘雪霏得以成行。
波密县玉许乡麦差村距离拉萨很远,在佘雪霏口中:“一直不停开车,需要十四五个小时。”考虑到藏区行车不便,佘雪霏和本单位其他驻村干部往往分成两天赶赴麦差村,中间在林芝市住一晚。
有一次从拉萨回麦差村途中,遇上了大雪,佘雪霏一行开车至色季拉山口时,当时积雪已经覆盖了道路,分不清哪是荒野哪是路,一旁就是悬崖。一路上大家心惊胆战,但最后终于平安回到了麦差村,和村民一起度过了藏历新年。
在麦差村,佘雪霏的主要工作是与其他驻村干部一起在当地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村里有70多户人家,400多人。佘雪霏在驻村队长的带领下,和其他队员用一个月时间,走遍了每一户人家,摸清了贫困户状况。原来村里一共有9个贫困户。根据摸上来的情况,佘雪霏与其他队员在驻村队长的带领下制定了详细的帮扶方案。
有一户人家有4口人,男女主人和两个孩子。男主人身有残疾,女主人年龄大,两个孩子正上学。考虑到男主人上过大学但肄业,有一定文化程度,根据本人意愿,佘雪霏所在驻村工作队,根据实际情况,为其量身定做了产业扶贫方案。该村是一个桃花村,每年4月林芝举办桃花节,林芝市扶贫工作组便根据扶贫方案,扶持这个贫困家庭开了一个家庭客栈,通过民俗旅游增收脱贫。
另一户人家特别贫困,家里母亲去世,父亲双腿残疾没有劳动力,一个孩子在读,另一个辍学,家里毫无劳动力和经济收入。“在驻村队长的带领下,我们驻村干部根据林芝的扶贫政策,一个是政策兜底,帮助申请了低保。另一个是技能扶贫,帮助辍学的孩子学技能赚钱。”佘雪霏说。
在佘雪霏的印象中,还有一户贫困户,也是因为残疾,家有3个孩子上大学、初中和小学,驻村干部推荐教育脱贫政策解决学费问题。“当时,我们送过去慰问物资和慰问金,女主人说,‘感谢你们,如果没有你们送给我这笔钱,女儿就不能回家过年了。’第二天,女主人就去乡里给女儿汇款,让女儿回家过藏历新年。”佘雪霏说。
“常常碰到藏族同胞发自内心对驻村干部的感谢,他们感谢党和祖国,感谢党的好政策。我想这也是驻村的最大意义,我们在基层发光发热,把党的关怀传递给村民。”佘雪霏说。
在村里,佘雪霏除了做精准扶贫方面的工作,还募捐了很多小朋友衣物和文具,六一儿童节时送给小朋友。
佘雪霏告诉记者,村里有一名老党员,已经80多岁。每次去她家时,她都夸共产党好,说“驻村干部就是毛主席的化身”。
佘雪霏的老家在湖南,远离亲人,思乡之苦是难免的。有一年,她正在从林芝赶往墨脱县的路上,忽然接到家人电话,说母亲病危。她紧急返回,但是用了3天才回到拉萨,第4天才飞赴长沙赶回老家。虽然家人有些不满,抱怨她回家迟了。但佘雪霏坚定地说:“在西藏工作,你就得付出,就得好好完成党和祖国交给你的任务。这也是后来我直接留藏的原因。”
□本报记者 马超
薛文杰:一生难忘建设拉萨站
中铁建工集团原西北分公司副总经理薛文杰。
拉萨站、那曲物流中心,如今是西藏的地标性建筑。当年许多外国专家断言:“铁路不可能修到拉萨去。”在拉萨火车站、那曲物流中心的建设中,中铁建工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在这奇迹的背后,有一群可爱的人,中铁建工集团原西北分公司副总经理薛文杰就是其中一员。
薛文杰回忆说,2004年,在拉萨站建设初期,初进藏的全体参建人员都经受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疼欲裂、嘴唇干裂出血、呼吸困难……当时,建设工地还是一片从未开垦过的亘古河滩,大家在“四无”条件下开始了施工。
没有施工用水,就到百米外的藏族群众家里取井水;没电,就夜晚点了蜡烛画临建施工图;没住处,就借住在藏族群众家中;没有食堂,大家一起吃方便面,馒头咸菜,渴了,喝一口凉水。在大家的忘我工作下,仅用40天,就在高原完成了4000多平方米的临建任务。
拉萨站后期施工时,由于工期提前,加之设计变更,留给施工人员的时间紧之又紧。为了确保2006年7月1日竣工通车,参建职工发扬铁军精神,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打破青藏高原没有冬施的传统,在冬天组织了近6000人在严寒的环境下施工。
“元旦没有休息,春节就休息了一天,我们的春节也是在工地过的。为了确保工期,我们三班倒,很多管理人员索性在工地搭起了临时帐篷,支了张床,吃住在工地。夜里寒冷,兄弟们穿了军大衣、裹了棉被还冻得发抖。”薛文杰说
薛文杰回忆说,现任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时任青藏铁路32标段指挥长段永传,时常穿了军大衣,在夜里三点带队到工地一个工点一个工点检查施工进度。拉萨站就是凭着大家伙的一股子不服输的劲,苦干实干拼命干给完工了,向党和国家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拉萨站竣工时,这些在工地上扯着大嗓门吆喝的爷们儿们,也是一个个哭得稀里哗啦的。他们在家人生病自己没法照顾时没哭,在孩子说想爸爸时没哭,在挨领导批评时没哭,竣工时却哭了,这个竣工真是来之不易。
那曲的施工环境比拉萨更加严酷,可以说是参建职工想象不到的。在拉萨,平均海拔3500米,那曲是4450米以上,空气稀薄,高寒缺氧,常年冰封,再加上低气压、强日光、高辐射、多风暴……这些对每个人都是严峻的挑战。
在工地施工,前一分钟还艳阳高照,后一分钟暴风雨就夹着拇指大小的冰雹铺天打下来,打在安全帽上“噼啪”作响,砸在身上生疼,草原上一片广阔,参建职工躲都无处躲。高原上的紫外线强,有些职工脸上的皮脱了一层又一层,一个个又黑又瘦;那曲夜里零下几十摄氏度的气温,褥子被冻结在床板上,常年火炉不熄灭,四季棉袄不离身……
集团公司工会主席、时任那曲物流中心指挥长卢卫平,北京、那曲两地跑,有时在那曲一呆就是十天半月,跑工地、听汇报。到过高原的人都知道,来回往返于内地和高原,对身体的伤害很大。每一次进藏,都要再经历一次严重的高原反应,对身体和意志都是挑战。
薛文杰回忆说,施工时有一位职工晕倒在工地现场,被大家从工地抬到医务室紧急抢救。当时只出气,不进气,在医务室人员的全力施救下,硬是把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薛文杰告诉记者,在拉萨和那曲,还有许多女职工,她们有些正青春年少,有些已经是一名母亲,她们同样在岗位上像男职工一样拼命。记得一名叫吴培利的女测量人员,每天背着沉重的仪器在海拔4500米的工地测量放线,每走一步都要喘半天。
“有人问这么辛苦为什么?大家是不是都太傻。或许用现在很多人的眼光来看,这些人就是傻,抛家舍业、远赴他乡,吃不好穿不好睡不好,干活还很累。但是,这些人,我认为都是有情怀的人。服从企业命令,不和企业讲条件,心甘情愿做奉献。我们好多参建职工,当时都是主动请缨参加拉萨站、那曲物流中心建设的,打起背包远离亲人。在条件艰苦的青藏高原,大家经受住了严酷的自然环境、艰苦施工的考验。”薛文杰说。这就是他们的情怀和奉献。
□本报记者 马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