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功副中心 当好主力军——北京城市副中心劳动竞赛中的故事
2017-04-28 来源:劳动午报
由北京市总工会发起的“当好主力军,建功副中心”主题劳动竞赛正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工程工地如火如荼开展。6家参建集团、14个标段项目的5万余名职工,劳动竞赛积极性高涨,用自身行动助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高质量高效率。
“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本报记者深入工地一线,为您探寻建设者的劳动故事,并以此向他们,向所有劳动者致敬!
杨建明:“六比六赛” 激发参建职工积极性
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工程建设办公室后勤保障部长杨建明。
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工程建设办公室后勤保障部部长杨建明介绍,从今年3月到11月,以“六比六赛”为主要内容,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各参建项目部开展了多维度、多层次、多岗位的劳动竞赛活动。
“‘六比六赛’指的是比工程质量,赛工匠精神;比技术创新,赛工艺工法;比技能技艺,赛职工发展;比工地管理,赛安全生产;比搬迁配合,赛运维保障;比劳务管理,赛和谐劳动。这极大调动了各参建单位职工的积极性。”杨建明接着说。
记者了解到,在劳动竞赛中,要求质量零缺陷,并达到合同约定标准,施工过程精细管理,发展和传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鼓励科技创新,并将创新成果应用到工程的智能管理、数字工地中,实现绿色文明施工,创新创造更多工艺工法。通过开展工匠技能大比武,希望进一步凝聚参建队伍,培养优秀建筑人才、打造优秀建筑企业,促进企业和职工发展。此外,劳动竞赛要求工期零延误,节点工期目标按计划完成,还要确保安全零事故,不发生任何安全生产责任事故。
“‘比搬迁配合,赛运维保障’,是指要实现工程竣工与交付使用同步,满足搬迁使用功能需求,运营维护保障到位,实现零故障。‘比劳务管理,赛劳动和谐’则旨在规范劳务用工管理,关心职工生产生活,创建和谐劳动关系,消除纠纷隐患,实现工程建设过程零投诉。”杨建明笑着告诉记者。
据了解,此次劳动竞赛阶段性评比共分三个阶段,从3月到6月底为第一阶段,从7月到9月底为第二阶段,从10月到11月底为第三阶段,按照《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一期工程建设劳动竞赛考核细则》,比赛坚持注重实效、客观公正、定性定量、鼓励先进等原则,采取行政办公区工程建设办公室月度、季度联检结果与各参建项目互评、评比工作组评比结果相结合,每个阶段根据工作重点评选不同奖项。
“我们还将质量、安全、进度的评比融进了劳动竞赛中,每个月,北京城建集团、北京建工集团、北京住总集团、中建一局、中建八局、北京市政路桥集团六家参建单位,都要进行这几项的评比,目的是保证按质按量完成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区的建设。”
杨建明说,借着组织劳动竞赛的契机,他们提出了五个管理目标,分别是质量零缺陷、安全零事故、进度零延误、环保零超标、廉政零风险。而热火朝天的劳动竞赛极大提升了职工的技术水平,这让他们很有成就感。
□本报记者 余翠平 文/摄
戴子峰:每半个月跑坏一双鞋
北京住总集团城市副中心外施队队员戴子峰。
“今天的砖怎么这么多空鼓的?马上过来,拆了重铺!”4月中旬,北京住总集团城市副中心外施队生活区施工现场,戴子峰弓着腰,拿着小木锤,正逐一敲击着已经铺好的页岩砖,将空鼓或松动的地砖做好标记。
“大家要严格按照施工工艺标准进行操作,一定不要偷工减料,确保每一步的施工质量与观感,减少返工。”像往常一样,戴子峰在施工前做着班前叮嘱。2016年,他怀着自豪、激动的心情,承担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工程建设任务。为保证质量,他每天都盯守在施工现场。“爱较真儿”的戴子峰一刻也闲不住,工作面的每层他都不放过。每半个月,戴子峰就跑坏一双鞋,有时现场打混凝土,他一盯就是半宿。布满血丝的双眼,依然掩盖不住他认真的劲头。
北京城市副中心工程建设前期,戴子峰主要负责北京城市副中心工程建设办食堂、规划展厅及消防站的装修工作。面对9月底交工,工期紧,任务重,全部需要精装修。其中食堂和展厅需要满足10月份正常就餐及观摩的标准。
工程虽然不大,但他深知“小工程彰显大住总”的理念。从工人的着装、工序的安排,工程的质量,他每个环节也不会放松,每道工序都要细之又细。
他带领的队伍对砌筑环节的灰缝饱满度、垂直度,坚持做到100%合格率的标准。最后,提前5天完成预定的工期目标,工程质量也得到了甲方及监理单位的认可。
2017年,他所在的安徽省和县三建建筑劳务有限公司参与到北京城市副中心A3、A4工程建设中来,他将这种严谨的态度带到了二次结构以及装修阶段。
在戴子峰的队伍中设有专职质检员,每天会及时汇报工程质量。有一次,他看到标准不达标,很久不干抹灰活儿的他,亲身示范,一干就是15平方米的工作面。他坚持“不在手里出次活儿”的理念一直影响着他。正因如此,几乎所有与戴子峰合作过的人都说:“戴子峰干的活,我放心。”
今年3月,北京城市副中心工程开展劳动竞赛,在现场同时作业的9家二次结构队伍中,第一次劳动竞赛评比,他的队伍工程质量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在通州区举办的“通州工匠”评选中,他获得了抹灰工一等奖的成绩。
儿时,戴子峰与父母以及兄弟姐妹6口人挤在50平方米的三间土坯房里。为让家里的生活更好一些,他很早便像很多老乡一样,来到北京打工。小工、抹灰工、材料员、安全员、施工队长……二十几年的建筑生涯,戴子峰辗转工地30余处,先后参加了西三旗两限房、常营经适房、大兴回迁楼、门头沟棚户区改造工程等保障房项目建设,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
□本报记者 白莹 通讯员 王海燕 文/摄
徐乃应:一砖一瓦 也有我一份功劳
北京城建集团城市副中心A1工程技工徐乃应。
深深地弯下腰拿起一块加气砖,放在抹好的底灰上,用抹泥刀在砖上使劲一敲,发出一声脆响,一块砖就砌好了。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劳动竞赛现场,拥有二十几年瓦工经验的北京城建集团城市副中心A1工程技工徐乃应快速、熟练的操作,让在场的工人们佩服不已,纷纷鼓掌叫好。
4月22日早上5点,天刚露出鱼肚白,徐乃应就赶紧起床,洗漱完毕后,匆匆忙忙地吃口早饭,就赶往工地。因为他知道,每天早上队长、组长都要安排施工任务,第一时间接收到信息,就意味着可以第一时间投入一天的工作中。早上6点,当所有的工人刚赶到工地时,徐乃应已经在紧张的忙碌着了。
目前,A1工地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二次结构施工。在徐乃应的手机里,有一个电子版施工现场图纸。每天,他都会打开这个图纸,比对施工现场情况,然后放线、定位,仔细确定砌筑的位置,“这个一点都不能错,不然当砖砌完了,发现位置错了,返工就非常麻烦。”
按照要求,每个人每天要砌砖3立方,平均75块砖。但是,一天下来,徐乃应平均可以砌砖120块,比别人多干一半。
徐乃应,今年46年,自从十七岁开始就一直从事建筑工作。二十几年下来,瓦工、木工、钢筋工、抹灰工……他操作起来都是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建筑上的工种,没有我不会的。”说起这个,徐乃应满脸自豪。其中,最拿手的技能当属瓦工。在工地上只要老徐说第二,没有人敢称第一。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工期紧、任务重、要求严,为了高质量地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徐乃应每天都忙碌着,忙的时候,他很少有时间照顾家里。孙女出生快三个月了,虽然儿子儿媳也在北京,但是他除了孙女出生的时候去看过一次之外,再也没时间去看望过。
“妞妞,长胖点了,爷爷想你,你想没想爷爷啊?”特别想念孙女时,徐乃应只能通过手机和儿子视频,在镜头里看一眼孙女。
看着北京城市副中心工程日新月异的变化,从一张宏伟蓝图变为一座座高楼,徐乃应很自豪:“一砖一瓦,一梁一柱,也有我的一份功劳。”
目前,A1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零星结构收尾、二次结构砌筑、地下室机电设备安装等工作。A1工程劳动竞赛正热火朝天地进行,3200名参施者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为高质量的施工生产争分夺秒。
□本报记者 白莹
褚金栋:硬汉在施工现场的三次落泪
北京建工集团城市副中心A2工程中区区域经理褚金栋。
“A2工程马上将进入二次结构及抹灰施工,一场新的战役马上就要开始了,我们要抓紧时间进入临战状态。”北京建工集团城市副中心A2工程中区区域经理褚金栋说。
褚金栋今年29岁,刚到北京城市副中心A2项目时褚金栋的职务是混凝土工长。“最初确实觉得有点亏,不过证明自己的能力不是靠嘴说的,而是要靠行动。”褚金栋当时负责东区、西区、中区三个区域的混凝土供应和施工。
曾和他一起工作的木工工长曾连军告诉记者,褚金栋成宿地扎在现场负责混凝土浇筑,每次验收质量都很不错。那段时间,他每天只睡几个小时,却依然生龙活虎,这些项目领导们都看在眼中。
果然,一次项目调整人员,褚金栋因为业绩出色被安排到中区负责区域管理。那时同事看施工进度如何根本不用去现场,只要早上看褚金栋吃饭的表情就能得出结论。
“如果他早上早点吃得特别多,那这几天施工进度准没问题,一旦他端着饭盆半天吃不完,那肯定是施工又遇到了新的问题。”褚金栋的同事说。正因为褚金栋每天泡在现场,对施工进度一清二楚,所有施工组织也在他头脑中飞速转动,出了问题他才会吃不下睡不好。
同事眼中,老实的褚金栋工作虽然有些硬汉味道,却也有柔情的一面。从来到施工现场至今他三次落泪,第一次是2016年11月中旬,工程进入结构攻坚期,那时他两岁半的女儿却患上肺炎。
一天,同事看见褚金栋坐在食堂角落和生病的女儿视频聊天。视频刚结束,褚金栋的泪水就涌了出来。“女儿是我的软肋,孩子病了只能让老人照顾,那段时间自己基本不能回去,看着女儿难受的样子,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褚金栋说。
第二次落泪是去年平安夜项目部组织一个小型演出。为缓解紧张的工作状态,也为描述家人的默默奉献,项目副书记王东彪改编了一首歌《当你的秀发拂过我的肩膀》,并将它送给褚金栋时,褚金栋感动得热泪盈眶。“领导的歌词都是我们工作的缩影,当时感触颇深。”褚金栋说。
第三次落泪是2016年底1#楼结构封顶时,项目部主要成员在楼顶共同见证封顶时刻,等大家纷纷下楼后,褚金栋却一屁股坐在楼顶上落了眼泪。“项目主楼封顶才是整个项目真正意义封顶,这段时间的会战对我而言压力不小,但也是一次蜕变。”褚金栋说。
虽然几次落泪,可褚金栋做好工程的信心从未动摇。目前工程结构施工已经完成,但是后续的配套工作依然不轻松。
在会战的日子里,每天两三点钟睡觉,褚金栋的生物钟已经习惯,现在晚上十二点躺在床上,褚金栋都很难入睡,和他一样,几乎所有项目部人员都有了这个习惯。
如今褚金栋度过了那段最难忘的日子,回头看看,褚金栋要感谢自己的团队。“我们团队有7个人,大家都很拼命,没有大家的帮忙,没办法做到现在。”褚金栋说。
□本报记者 马超/文 周世杰/摄
王薇:搞好后勤保障成就感十足
北京住总北宇物业城市副中心项目部经理王薇。
“我们要凭借住总人的意志、力量和智慧,创造历史、追求艺术、雕琢精品,交出政府满意的‘里程碑’工程。”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住总精挑细选的建筑人员正在人大、政协办公楼两个项目开展劳动竞赛。
作为后勤保障部门,项目部的物业公司拿出了最大干劲,为参建者解决后顾之忧,“虽不是参建者,但我们是取得好成绩的有力后盾,任务同样艰巨。”北京住总北宇物业城市副中心项目部经理王薇就是全力以赴带队的那个人。
“秩序部做好每日各处物业陌生人员、车辆的来访记录,加大现场指挥部的安全隐患排查和夜班巡逻力度;会议服务人员加强培训,注意仪容仪表礼貌礼仪;保洁人员注意卫生死角,加大办公区域和公共区域的卫生清洁频率”……每一次接到接待任务,王薇都会不厌其烦的强调着。“尽管平时大家各项工作保持得不错,但我们仍要拿出最大的干劲儿,确保每次接待工作的顺利进行。”
住总北宇物业城市副中心项目部是2015年11月9日成立的,至今已一年有余。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承接了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工程建设办公室、现场指挥部食堂等,共计约4.5万平方米物业面积,为参建干部职工500余人,提供内容涵盖秩序维护、环境保洁、公共设备设施维修养护、会议服务、餐饮服务等多个范畴的后勤保障服务。
在项目经理王薇的带领下,大家同心协力有效地确保了工程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为参建者排除后顾之忧。
这支平均年龄只有24岁的年轻团队,经过一年的发展和壮大,已经从五人发展成为百人,大家吃住都在项目。好的项目需要一个优秀的带头人,项目经理王薇就是这样一个让大家伸大拇指的带头人。
一年365天,她有360天都奉献给了项目。从项目成立初就跟大家同吃同住,大家对她都很了解,每个人都能听出她的脚步声,她的步子很快,很急,却透露出一种坚持……
为保证指挥部人员的就餐质量,项目经理王薇要求全程监控。除了常规的荤素搭配,粗细粮结合,以及各种节日的风俗习惯外,着重根据季节和天气的变化、指挥部各类人员的喜好来调整膳食的品种和风味。她在大家用餐过程中会留意每个人的饮食禁忌,做到及时提醒。
指挥部有位王师傅已经五十多岁了,今年的体检胆固醇偏高,可他又偏爱吃炒肝,每次都是在北宇物业这个团队人员的监督下少吃一点,早餐的鸡蛋,服务员也会提醒少吃蛋黄。王师傅经常“委屈”地说在家吃饭就被看着,到单位也不自由。
话虽这么说,但是王师傅心里美滋滋的。“这个酥饼含糖您少吃一点”、“这个杭椒牛柳是辣的,您怕辣”……在项目经理的提醒下,餐厅服务员牢记着每位在指挥部工作的同志的喜好。
不仅如此,食堂也会定期推出一些小龙虾、麻辣烫、麻辣香锅等美味菜品,给远离市区、不常回家的同志们来解解馋。厨师们闲暇时间也总是坐在一起讨论着新的菜式和花样主食,力求让辛苦在一线的人员能吃的满意、吃的舒心、吃的放心。
转眼间,北京住总北宇物业服务公司北京城市副中心项目部已经成立一年多了。地勘、打桩、基础、垫层、正负零、封顶……看着工地一天一个样儿,大家心里有满满的成就感。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虽然没有亲自参与到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当中,但在王薇的带领下全体员工用自己贴心、细致、周到、热忱的服务,为指挥部全体人员解决了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毫无顾虑的、全身心的投入到如潮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洪流中。
□本报记者 孙艳
姚建国:“老市政”遭遇新挑战
北京市政集团城市副中心项目部常务副经理姚建国。
“不管什么工程,如果干不好,心里就不踏实。”这是有着36年一线施工管理经验的姚建国最深的感受。1980年参加市政工作的姚建国,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老市政”,身边同事都亲切地称呼他“姚工”。但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工程,他却遇到了新挑战。
用他的话说,北京城市副中心工程意义重大。这是一项政治工程,施工各方面标准高、要求严,不管是对企业,还是对他个人都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现阶段姚建国主要负责前期所有临时道路施工,保证各参建单位顺利进场。
作为项目常务副经理,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市政”再次展现出了过硬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才能。特别是为了保证北京城市副中心临时道路的“高标准”建设,他带领百余名管理人员展开了一次次攻坚战。目前,最后一条临时路施工已胜利接近尾声。
“别看叫它临时路,但是建设标准比一般城市道路还要高。就拿混凝土密实度来说,临时路要达到98%,一般城市道路也只有95%或96%”,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姚建国介绍说,每一条临时路正式修建之前都要先做一段试验路段,打好样板,采集技术数据,试验成功以后才组织进行整个路段施工。
施工过程中,尽管工期紧张,设计变更频繁,但是每一道工序、每一项流程都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规规矩矩”地向前推进,不能出现丝毫差池,既要抢进度、稳推进、保工期,又要讲规范、重质量、提形象。
“前不久,北京城市副中心搞起了劳动竞赛,我就和团队一起琢磨怎么攻克难关。”姚建国说,为此,他和项目团队一面全力做好工序优化、人机物料组织,一面加强现场过程控制、提升安全文明施工水平,并通过采取一系列微创新、小窍门等手段让施工建设事半功倍。
他给记者举例道,为确保临时路路面质量,施工中选择应用了高端监测设备综合检测仪;为缩短道路水稳养护周期,提高施工速度,巧妙采取了双层水稳同时养护的办法。为进一步提高文明施工水平,项目专门出台了管理办法,成立了“文施”小分队,对施工区域进行实时保养的同时,还对周边社会道路进行清扫、洒水。“施工区绿化也已经着手了,前几天撒下的草籽,现在都冒头了。”姚建国说。
姚建国坦言,干施工是件苦差事。现在,许多年轻人刚到项目会觉得苦、觉得累,有人甚至想打退堂鼓。这些都可以理解。所以,他很少和那些小年轻发脾气,哪怕是他们在工作中犯了一些小错误。姚建国更愿意慢慢地去引导,把好坏、利弊向他们讲清楚,尽量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为这帮年轻的孩子做好榜样。他说:“我女儿今年25岁,和项目上的那群小年轻差不多大。”
36年间,姚工从基层一线施工员、技术员干起,当过工区队长、项目总工、生产副经理以及分公司的负责人。一路走来,参建的大小工程不计其数,项目类型无所不含,从道路、桥梁、高速工程,再到地铁、水厂、综合管线,几乎所有类别的市政施工都跳不出他的工作历程。
□本报记者 白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