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新闻 > 特写 > 正文

整地播种、施肥收割……学农让“小农盲”变身农事达人

2017-02-10 作者:任洁

 
  《2017年北京教育工作要点》提到本市今年将拓展市、区学农教育基地,进一步扩大初中学农规模。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部分学校已走在前头,甚至有自己的学农基地。
  “犁地播种都难不倒我。”说起对农业的认识,中央民族大学丰台实验学校六年级学生杨宇轩不禁开始“炫耀”,而在一年半以前,他和同学们还是五谷不分的“小农盲”。这得益于该校的学农课程,此项目获得“2016年丰台区教育创新班组奖”。
  每年学会种一种农作物
  中央民族大学丰台实验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农村校,98%学生来自农村,但大部分孩子以前不识农、不会农,因为不了解,对农作物没有深厚感情。新领导班子刘晓华团队2015年入职后,结合学校和学生特点,创建了学农劳动实践课程。
  学农课程由劳动实践课程、农事与学科实践融合课程构成。校方利用校舍附近田地,开垦十亩学农基地,给小学三年级到初三年级每班分配一块田,利用劳技课、课间操等时间,每周安排一次下田劳作的实践,要求学生每年学会种植一种农作物,在整地、播种、收割中识农、会农。
  学农课程还与各学科结合,融入学科知识点。比如初中语文会安排28课时,讲“汉字寻源话学农”、写“我与农事”作文、阅读农事科普文章等;数学学科会让学生计算小苗种植密度、绘制农作物成长统计图、测算农作物利润最大化销售方案等;英语、生物、地理等学科也初步形成实践课程方案。学校还举办播种季、丰收节,开启、整理农事收获,展示学农成果,邀请老师、家长等一起品尝果实……
  “有工具我就能收割犁地”
  虽然是农民家庭出身,但大部分学生在家长的呵护下,没有怎么真正地下过田,在学校的安排下走进农田劳作,从开始时很不适应,到逐渐体味到了劳动的乐趣。学生张成回忆,去年开荒时,要捡石头、犁地、拔杂草,一干一个多小时,手磨破了,衣服湿透了,“好玩,比打游戏有意思。”
  学生杨宇轩在拔草时,把手剌了好长一道口子,虽然爸妈看着很心疼,但都非常支持他,就连和爷爷奶奶聊天杨宇轩都多了很多话题。“自己干活才知道大人不容易,能吃到亲手种的果实也特别香。”杨宇轩自信只要拿到工具,收割犁地都没问题。
  当学生有了顶着烈日劳动的经历后,自然学会珍惜劳动成果,并开始自发调查餐桌的浪费现象,继而有了光盘活动倡议。上月,本报记者在中午来到该校食堂看到,学生们都在认真地咀嚼,尽量不剩下一粒米;教师吃完饭后,餐具也是非常干净。  
  孩子写作文多了素材
  行政办公室主任白立新介绍,校方把学农课程在家长微信群中发布后,得到家长们的支持。
  “以前舍不得让孩子干农活,没想到课程带给孩子的变化这么大,原来不爱吃的现在都吃了,还知道珍惜粮食。”四年级学生于苏源妈妈笑说孩子参与学农实践后写作文也不愁素材了 。
  学校还开发了相关校本课程,介绍学农基地常见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习性用途等。教师还编写了《农时话农事》手册,引导学生记录农事劳动的过程和感悟,学生写下记叙文、议论文、诗赋,甚至创作小品相声。
  一个学生在手册中写道:“刚走进玉米地,蚊蝇袭来,但我顾不上驱赶,因为掰玉米的喜悦,让我忘掉一切,终于体味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校长刘晓华很感慨,这是比任何课堂说教和纸上谈兵都更有意义和作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