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平均年龄仅23岁 300天让荒地变新区 中建一局二公司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综合楼项目打造中国速度
2016-01-29 作者:记者 马超 通讯员 李想
300多天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300多天后,这里已经变成兰州保税新区,也是国家“一带一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是什么样的职工打造了中国速度?这速度是中建一局二公司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综合楼项目团队创造的。
团队平均年龄仅23岁
径直走出机场,项目生产、技术负责人苗云森看了看湛蓝的天空,炙热的阳光下是细细的风。如同雄心壮志的将士,他的心里呐喊着: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综合楼我来了!可是猝不及防的现实很快击碎了他心里的踌躇满志。“纬十二路?具体位置不太清楚,大概是那个方向吧。”当他拿着项目地址询问机场附近的交警时,得到的答案竟然是“不太清楚”。
他感到了些许的不安,等待他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地方?顺着交警的“大概方向”,又几经询问,他终于寻找到了位于纬十二路的目的地,那是一片典型的西北荒地,视线之内,零星地散落着些许绿色……“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西北风情,三天就脱了一层皮。”苗云森笑了笑说。
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综合楼项目部最初只有包括苗云森在内的五个人,由项目总监施立君带领他们踏上了这片土地。经历了300多个昼夜,团队逐渐扩充到66人。
可是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这个项目,那就是“太年轻了”。履约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综合楼项目的第二十三大项目部员工平均年龄只有23.8岁,这里还包含退休返聘的3位公司元老。如此年轻的团队去挑战一个从未接触过的EPC项目(指负责一个工程的“设计、采购、施工”,与通常所说的工程总承包含义相似),该怎么办?倔脾气的书记说“必须全员参加培训”。
项目部着手强化了管理制度和培训工作,认真总结经验,致力于通过团队建设和专项培训锻炼一批人才。6点半开饭,7点准时培训,项目总监施立君对培训全力支持,并要求领导班子亲自组织。尤其是到项目后期,项目生产、技术负责人杨召树、苗云森等从不同角度,对率先交付施工的B区进行全面的剖析,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问题和优化方案进行详细的分析,让这个年轻的团队迅速吸取营养。
因地制宜克服困难
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综合楼项目是个蝴蝶造型,流水型的外观格外耀眼,按照传统的施工方法,流线型的拼缝间均采用打胶的方式进行连接,可是西北地区风沙大,乳胶长时间风化极易出现发黄的现象,一时完美却终不能持久,这在兰州保税新区项目员工的心里是不被允许的。最终,经过项目部的反复对比研究,决定在铝板之间采用金属扣条进行加固,历久弥新。
考虑到西部地区特殊的施工条件。项目连接两边蝴蝶翅膀的2号连廊横跨纬十二路,最长的地方126米,最短的地方也有108米。如何吊装成了困扰项目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此长的连廊,自然是尽可能在地上拼装焊接好直接吊装容易些,但是分126米和108米两段吊装方案很快在专家论证的时候被否决了。因为100多米的钢结构连廊要想一次性吊装成功,至少需要两天时间,但项目地处西北随时都会出现大风,一旦起风,如此庞然大物在空中既不能焊接又不能落地。
面对严峻的工期,项目部经过反复责算,最终将连廊结合实际情况分割为四段,在需要拼接的地方搭设临时支撑格构柱进行临时支撑,在空中将四部分进行拼接。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对廊下施工段的影响,同时保证了施工质量和工期。
通宵作战迎接检查
让施立君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为了迎接第二天的检查,甲方在前一天下午4点多突然提出,要在清晨6点前,在纬十二路两旁架起围挡。纬十二路为“蝴蝶”的对称中心,属于项目施工现场范围内的路段,平日里用来码放施工的各种材料,自然是不需要任何围挡的,可是面对甲方的迎检要求,项目经理施立君沉默了一下后,还是接下了这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
将近400多米的围挡,距离检查还有不到14个小时,而眼下连围挡的材料都没有,怎么办?施立君迅速召集项目员工召开大会,分组行动。工程部负责清理现场物资、技术部负责联系工人和设备、物资部立即去进行采购、所有女同志清理现场……30分钟后纬十二路上,16名架子工、30多名零工加上项目部50多人开始了一场抢攻战。
夕阳为纬十二路撒上了一片金色,新来项目的几个学生和年轻的员工被施立君“轰回”项目部去吃饭。夜色笼罩,其他项目员工也陆续被施立君“轰”去吃饭。距离施工现场不到500米的项目食堂内,炒菜的老伯不停地问着一波波回来吃饭的员工“施总啥时候来吃?”得到的答案永远是“他说等下一波”。
夜色黑透,施立君的身影终于出现在食堂,当时已经晚上10点多了,可饭刚吃到一半,他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似的,急忙打电话给书记“快去,看哪还没关门,准备100桶泡面!”。那夜凌晨,施立君和所有项目员工、劳务人员一起,伴着夜色在路边盘腿而坐,一桶泡面也吃出了100人的大场面。
“那天晚上被施总‘轰了’好几次,我们几个走的时候已经是凌晨两点多了,听说4点多又被‘轰’走一批,他让我们回去睡觉,说是第二天还要指望我们干活呢,可施总自己那天却一晚上都没回去。”杨召树说,“老天爷好像在考验我们似的,凌晨五点多,竟然还下起雨来了,好在最终所有困难都克服了。”杨召树回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