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庙穿越到敦煌 300件古今艺术品带你感受丝路文明
2016-01-14 作者:闵丹 周世杰 来源:劳动午报
不出京城,可观敦煌。飞天壁画、戏台藻井、绚丽乐舞……1月12日下午,由北京市总工会联合中央美术学院、敦煌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文明的回响——穿越敦煌”在太庙艺术馆启幕。作为联接古今、跨界综合的视觉艺术大展,300多件多元形态的古今艺术品,为观众开启了一场围绕敦煌艺术和丝绸之路文明展开的跨越地域、穿凿古今的视觉艺术之旅。本次展览展期将持续至3月16日。
开幕展演为观众带来感官盛宴
伴随着北京冬日的阳光,“文明的回响”在600多年历史的太庙奏响,“穿越敦煌”展览拉开太庙艺术馆2016新年大展的序幕。1月12日下午3时,“文明的回响——穿越敦煌”大型艺术展在一场文化盛宴中隆重启幕。精彩的展览预告片、“敦煌飞天”舞蹈、现场书法表演、古琴演奏、谭盾特制的音乐创作视频、“盛世唐风”服饰表演……别开生面的开幕式给中外来宾和观众带来了一场演绎中华文明经典的感官盛宴,也拉近了北京与相隔2000多公里的敦煌的空间距离。
灿烂的敦煌艺术遗产代表着古代丝绸之路文明的辉煌成就,也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的源头活水,更在当代艺术创造中产生着广泛而重要的影响。本次展览的总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为现场嘉宾和观众介绍了本次展览的缘起。他谈到,这次展览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和激励现代美术创作的一次创新举措。“文明的回响”向文明投以真诚的敬意,也向文明的源流投入更多的思考。为了教学、为了保护古代遗产,吴作人、董希文、张仃、常沙娜等一代又一代的中央美术学院教师相继前往敦煌,他们的作品中均体现着研究和创作的印记。
因此,此次展览作为中央美术学院和北京市总工会联合打造的“文明的回响”系列展览的第一部,选择以敦煌为起始,将目光投向这座漫漫大漠中的文化宝库,旨在通过传统艺术经典和当代艺术创新的对照,领略传统文化遗产的丰厚与光辉,感受艺术创造的源起与流传,思考文化创新的成因与真谛,并籍此展开有关本土传统文化资源与现当代艺术创造之间关系的讨论。
四个主题篇章串起敦煌历代文明
作为丝绸之路上的咽喉之地,长期持续的多元文化交融、荟萃,使敦煌吸纳了不同地区的文明精华,形成了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据介绍,此次展览以“凿空”“飞天”“司乐”“供养”四个主题篇章,串联起敦煌研究院提供的魏晋南北朝到元代最具代表性的敦煌艺术作品、现代美术名家的经典临本以及当代艺术家的审美创造,既展示了敦煌艺术穿越不同文明的创造特质,也展示了现当代中国艺术在精神层面对敦煌的穿越。
丝绸之路的“路”,既是空间之路,也是时间之路。展览的第一个篇章“凿空”,旨在反映“路”的交汇与延伸、空间的宽远与无限。在这个篇章中,敦煌研究院提供的古代壁画临本和董希文等现代艺术大师的意临和写生作品,真实地再现了古代丝绸之路上经贸与文化交流的场景,展现了佛教艺术的精深;另一方面,从徐龙森等艺术家通过多种艺术手法对洪荒开辟和山形地貌的“再造”,谢振瓯等对敦煌和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往、莫高窟的当代景象的描绘,到武艺等对佛本生故事等不同母题的精彩演绎,当代艺术家们思接千载,图观世界,以当代的文化观念和丰富的艺术语言对“凿空”的概念进行诠释。
在“飞天”的篇章,敦煌研究院的经典飞天壁画、藻井临本展现了飞天形象传入中国后在形象、姿态以及意境、情趣和形式风格上的融通与演变;戴泽等老一辈艺术家在对飞天的临摹中贯注了表现性的激情,让人们得以更直观地了解敦煌飞天图式。
在敦煌洞窟中涌现的大量乐舞壁画展现了浪漫的艺术想像,它们是宏伟的古代乐器史、舞蹈史的形象资料宝库,也是中西方礼乐文化传统相互激荡、共生发展的见证,更沟通了宗教信仰和世俗风尚的关系。在“司乐”的篇章中,敦煌研究院的藏品以宏大的绘画场面、多彩的视觉形象对本篇“司乐”的主题进行了生动的展现,当代艺术作品从“司”与“乐”两个维度对本篇的主题进行了立体的诠释。
在敦煌壁画中可以见到众多的供养人形象,从帝王将相、僧官寺主到黎民大众,都在壁面上驻影留形,留下了一部中国古代肖像画史,让宗教的信仰浸染上鲜活的生活气息。在“供养”的篇章中,古代供养人壁画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幅生动传神的信众群像,也描绘出多彩多姿的古代物质文化景观。
展陈古今对照让观众感受“穿越”
不同时代艺术大家临摹的飞天展品、彩色剪纸、激光切割手工拼贴、玻璃钢的佛像艺术品、供养的鲜花木门……范迪安介绍,为了更好的展现敦煌文化,本次展览特别邀约了不同种类,不同媒材艺术家的创作,中国水墨、油画、雕塑、装置、影像……当这些作品古今并置在一起时,能够更清晰地感觉到敦煌不仅本身就是创造古今、中西文明文化的结晶,更是二十世纪以来几代艺术家取之不尽的艺术宝藏,到今天仍然能感召艺术创造的情怀。
在此次展览的展陈方式上,也充分体现“古今对照”的“穿越”思路,与艺术作品、展览主题形成了绝佳的呼应关系,可见策划团队的精致用心。在展厅中,作品并没有严格按照来源、艺术家或者时间的顺序分类排布,而是依照作品的题材和主题、视觉语言的承接关系等,进行不同时期作品的交汇并置,构成了内容与视觉形态上的双重融通。在作品的排布上,高低错落、疏密聚合的排列关系充满了视觉上的韵律和动感,悬挂的莫高窟藻井装置,以创造性的方式“重构”洞窟艺术的观看情境,使得观者的视线和情绪得到了充分的调动。甚至建筑空间本身也被赋予了充分的考虑,超长体量和特殊形态的当代艺术作品或悬挑在殿堂的高处,或巧妙地环绕在立柱的周边,建筑的空间与艺术家的创造发生了奇妙的组合关系。这种极具感染力的形式和富于创造性的展览“语言”,也让观众从多角度理解这段传奇的“丝路”历史。
相关链接:持京卡职工可免费观看展览
记者从市总工会获悉,由市总工会、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联合中央美术学院共同管理运营的太庙艺术馆已经成功举办《知古鉴今——资治通鉴》大型展览、《劳模风采》展和十余期《太庙国学讲坛》,辐射全市艺术爱好者、文物工作者、职工和市民数百万人次。太庙艺术馆已日益成为广大公众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西文化艺术、首都职工风采、学习艺术知识和技能的优质共享平台。本次展览为全市持“工会会员互助服务卡”(京卡)的工会会员发放免费观展名额54000个,会员可登陆12351职工服务网查询预定,享受文艺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