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新闻 > 特写 > 正文

让地铁施工误差不超3毫米 探访中铁十六局北京地铁16号线15标项目

2016-01-12 作者:马超 来源:劳动午报

 
  寒风凛冽,零下9℃的气温让人脸如刀割,而地下施工现场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施工的农民工冒出了汗水。元旦刚过,记者走进中国铁建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地铁16号线15标项目,探访北京地铁建设者工作情况。
  施工误差不能超3毫米
  据了解,该项目承建一站一区间,即二里沟站、国家图书馆站至二里沟站区间(简称国二区间)的施工。“项目要穿越两条地铁线,施工后沉降误差不能超过3毫米。施工要穿越砂卵石层,卵石含量大,施工起来难度大。二里沟站车站结构大,有三柱四跨,结构宽为29.4m,施工风险高。”项目总工、书记陈树禹介绍项目施工的难度。
  此外,车站施工范围地下管线纵横交错,需保护的市政管线达数十条之多。产权单位多,施工协调复杂,改移难度大、周期长。
  陈树禹提到的误差不超过3毫米的施工,即在国二区间,因为这个区间要下穿正在运营中的4号线和9号线,隧道顶与既有区间底板净距小,为特级风险源,施工风险大。
  面临3毫米误差控制的难题,项目团队一起研究探讨,得出的结论是施工沿线无条件设置盾构检修井,而洞内开仓检修施工风险大,同时目前的盾构施工技术无法保证在砂卵石层中下穿盾构既有线时沉降控制在3毫米以内。
  多次论证决定改变工法
  面对纷繁复杂的施工环境,项目部按照“超常规,不违规”的工作思路,提出多项工法变更和工法创新方案。为保证区间施工及既有线结构的安全,项目部多次组织内部及外部专家论证,征得业主同意将区间的盾构变更为暗挖工法。除了工法变更,项目部还制定了详细的施工方案,并制定了紧急预案。
  工法的顺利变更,让工误差能控制在3毫米以内,并将在今年内进行穿越既有线路的施工。这也让项目部松了一口气,但紧接着面临的就是攻克砂卵石地层的暗挖难题。砂卵石地层超前支护实施困难、施工风险高、劳动力缺失严重,且政府对环境保护、施工安全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对此,项目部会同业主并借助外力,本着“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的宗旨,合作研发了利用机械进行超前开挖、支护的新工艺。此工艺可以实现暗挖施工的机械化操作,不仅减少了工人劳动时间,也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减小了劳动力配置需求,同时保证了施工人员安全。
  新工艺将在施工中推广
  为加速新工艺的成熟和完善,项目部借助外力不断细化数据、修正参数,同时在区间标准断面专门设置一段试验段,配备专人专项跟踪记录试验工作,经过前期的一系列调试工作,新工艺已经在2015年5月份在区间开始试验。
  目前此工艺已在北京市科委立项,名称是《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科研实验项目》,市建委等各级相关政府部门高度关注,纷纷到施工现场进行观摩,了解进展情况,并表示在实验成功后,将有针对性的出台技术规范、验收标准、补充定额,后期将会在地铁暗挖施工项目中进行推广。
  “从技术上攻克了一个个难关,这将让我们能确保工期,准时交工。”陈树禹说。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