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新闻 > 特写 > 正文

三高校6600余学生住进新校区

2015-11-25 作者:任洁 来源:劳动午报


  ■北京城市学院启用顺义新校区
  ■北京建筑大学启用大兴新校区
  ■北京工商大学启用良乡新校区
 
  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建筑大学和北京工商大学三所高校相继外迁后,对未来发展有何裨益?教师上班怎么调整?学生能否通过新校园受益?记者11月23日来到北京城市学院顺义校区和中关村校区,实地感受高校疏解的变化。
  校区实训基地助推就业
  北京城市学院今年9月正式启用位于顺义杨镇的新校区。空乘专业在新校区建成教学实训基地,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内有199架各种机型的飞机模型,以及一个民航客机模拟训练舱。基地投入使用后,不仅便于培养空姐,地勤、维修等专业方向也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今年,学校被北京城市学院合并后,结合顺义的汽车产业优势,和本地公司进行有效对接。该专业开了新课程,把纯粹的汽车制造和工业设计相结合,大一新生进入新专业学习。教师赵联强介绍,原来毕业生就业时只能去北京现代、福田等制造企业,今后增加了北汽研究院等汽车设计单位,就业前景更加宽广。
  在这里生活学习很幸福
  北京男孩李一硕是北京城市学院大一新生,离开城里来到顺义生活了三个月。“这儿挺好,空气新鲜,还不堵车。报告厅、实训楼什么的都很棒。生活设施也齐全。”他每两个星期回一次家,班车周四周五往返于学校和俸伯地铁站,只需一个多小时就能到达位于丰台的家里。
  对于在新校区生活,空乘专业新生朱莹说,“今年从廊坊教学点搬过来,我一入学正好赶上;这里离首都机场近,便于日后的参观实习。”
  青年教师举家搬到杨镇
  北京城市学院青年教师刘煦负责学生工作,工作性质需要经常加班。她第一时间报名进驻新校区。家住西三环六里桥附近的她,每天上班往返近140公里,早上坐6点15分的早班车过去,晚上到家已是19、20点。经过深思熟虑,她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毅然举家搬到杨镇。“远离城里的喧嚣,感受到杨镇的安逸,我很快就喜欢上这里。”
  学校推出鼓励措施:帮助教师子女入托入学;为在杨镇租房的教师每月提供1000元补贴,刘煦租了一个两居室,每月租金2000多元,自己只用负担1000多元;为了方便城里教师上下班,每天安排3次班车来新校区。
  学校即将展开二期工程,修建可容纳4000到6000人的学生宿舍,以及200套教师公寓;三期工程将建设教师宿舍楼,届时教师可以举家居住。
  疏解带动5.5万人外迁
  北京城市学院中关村校区地处交通要道,早晚高峰经常造成北四环拥堵。从今年起,在市委市政府指导和支持下,该校制定了疏解目标,新校区环境优美,已入住5000余名学生。2016年9月,学校将完成二期工程,届时将从城区疏解近万名学生;2018年三期工程完工后,2.3万名学生全部入新校区。
  北京城市学院院长刘林介绍,学校已建立搬迁与办学协同推进的新方式:中关村校区将改建为研发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园区的孵化成果和研发成果将落户顺义,从而在直接疏解2.5万师生的基础上,间接带动现有市区产业人口3到5万人搬至杨镇。
  此外,市教委决定将该校建为本市东北部中小学师资培养基地,并支持学校建设30个左右科技实验室,面向顺义、平谷、密云三个郊区的中小学开放。
  三高校疏解6600余学生
  北京建筑大学今年底前将疏解学生1100人,目前大兴新校区已交付301间宿舍,刚竣工的食堂可解决新增1000人就餐的问题。到2017年底,学校再疏解学生1500人,计划再建若干栋学生公寓、教学楼、活动中心等。学校还申请完善周边道路交通设施、地铁及公共交通路线,建设幼儿园、中小学、医疗、购物、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附近百姓将随之受益。
  北京工商大学大一学生已全部到位于良乡的新校区生活。在新校区二期如期建成的基础上,学校计划到2017年底继续疏解2000名学生。
  截至目前,本市统筹资金支持,加快新校区建设,三所高校共有6600余名学生住进新校区。
  调整教育资源空间布局
  市教委委员李奕表示,本市将严格控制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大幅压缩中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规模,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不再校内扩建;统筹配置各级各类教育资源,推进教育资源空间布局调整,引导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合理流动,推动部分教育功能有序迁出;通过完善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建设城乡一体化学校、市级统筹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扩大农村专项计划、“双培”“外培”计划平均分配到各区县等措施,化解郊区学生向中心城区流动。
  同时,市教委鼓励扶持在京高校通过合作办学、学科共建、教师交流挂职等多模式,开展区域教育合作;支持组建京津冀高等学校联盟,促进高校优质教学科研资源共享和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目前,北京8个职业教育集团与天津、河北的同类型院校开始“串联”,还将与企业沟通,让人才培养满足企业需求。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