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想做事的人以机会 给会做事的人以舞台 中建二局三公司房山高教园项目打造创新型团队
“北京市结构长城杯第一次验收通过了!”11月7日,消息传到中建二局三公司房山高教园项目,职工们激动得跳了起来。
“这是公司在北方片区首次实施产业化住宅,我们团队在施工过程中运用了多项工艺优化创新。顺利通过验收,是各位专家对我们建设成果质量的认可。”项目经理卢艳生说。
这是个什么样的团队呢?近日,记者走进项目进行了探访。
善于学习:
青年人可以快速成才
范林、占凯、周亚洲、辛柱……这些都是从一线普通职工成长起来的,如今在项目都成了骨干。
范林今年26岁,房山本地人,2012年7月来到项目团队,开始当一名技术员,如今已是项目技术部部长。占凯今年26岁,2010年在项目实习,如今是项目生产副经理。周亚洲今年25岁,河南人,2012年还在项目实习,当一名预算员,如今是项目的一名主办工长。辛柱的成长则是因为受项目同事感染,仅有高中文凭的他自学拿下了大专学历,如今已是机电部长。
“我们每周至少学习一次,从公司管理规定到新建筑规范,从读图讲图到如何写作,我们都要学习。”周亚洲说。
周亚洲告诉记者,项目安排大家晚上读图讲图时,项目总工齐玉锋带头以正在进行施工的10#楼结构图为例,给大家进行详细讲解,并对施工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做出重点说明。紧接着,各部门人员将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大家互相探讨学习。然后再行安排工程、质量部门主要人员继续讲解其他楼座图纸。
“项目前期很忙,大家就在晚饭后,聚在会议室共同讨论方案,而我也在这一次次方案论证会上,感受到了沟通的力量,慢慢的我学到了很多。”范林说。
“新人来项目后,都有导师带,这样上手快,今年又有5名新毕业的大学生分过来,如今在工作岗位都已经进步很快。”项目经理卢艳生这样告诉记者,“我们团队是从北京邮件处理中心项目孵化出来的首创奥特莱斯项目团队,又先后孵化出了奥体南区5#地项目、京西商务中心项目两个管理团队。实践证明此种一分为二的孵化方式,成功解决了公司经营规模不断扩张导致管理人员不足的困境;又能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年轻人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很快成长起来。给想做事的人以机会,给会做事的人以舞台。”
敢于创新:
团队一起攻坚克难
房山高教园项目包含18栋楼、两个车库,其中四栋为保障性住房。“这个项目,我们最大的难点在于工艺上的优化创新。”卢艳生说。
原来,项目4#、10#楼为产业化住宅,其水平构件采用预制构件,包括预制叠合板、预制空调板、预制楼梯,其施工难度大、质量标准高。一方面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属于新技术,还没有太完整、成熟的施工工艺,也没有多少施工经验可以借鉴;另一方面施工场地狭窄,产品吊运、安装及成品保护难度大、工程专业分包多等。
“面对困难,我们不会退缩,在项目经理的带领下,我们团队多次到正在实施的产业化项目实地参观学习,最终确定了我们现在的施工方案。在塔吊型号的选择上,选大了浪费,选小了又吊不动,最终我们经过精确计算选取了合适的塔吊。由于施工场地狭小,最开始吊装一个单元的预制构件需要15个小时。经过优化后,现在效率大大提高。” 技术部长范林说。
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针对新工艺施工带来的难点组织成立了QC小组,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具体分析,找出产生的原因,找到解决的办法,确保项目的顺利生产。如今,该栋楼已经顺利施工到7层。
氛围融洽:
职工以项目为家
“这周我想吃酸菜鱼!”“这周我想喝排骨汤!”“这周我想吃烤土豆……”想吃什么,就尽管向食堂提吧,每周都可以。职工每周自报菜谱,这是项目工会在建家过程中的一个特色。
提及职工自报菜谱的事情,项目书记赵峰告诉记者,项目现在有员工大约50人。由于项目员工来自东北、四川、山东、河南等地,每人口味不同,真的是众口难调。每餐下来,总有因为不合口味的饭菜而浪费,员工也会因吃不饱自己吃干粮。
见此情景,赵峰想出了让职工自己报菜谱的做法,职工想吃什么就报什么,统计上来后交给食堂师傅做。此办法实行几周后,效果非常好,餐厅的剩菜少了,每周都有各自爱吃的饭菜。
“食堂实行自报菜谱后,现在食堂能够做到一个月不重样,除非我们特别想吃某样菜品。生活在这个项目,真的很幸福。”占凯说。
为了方便职工业余时间放松,项目还建了篮球场、台球室、乒乓球室。闲暇时,职工们在娱乐中得到放松。此外,项目工会还常常组织各种活动,让职工们工作之余更舒心。
“当前,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项目管理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希望通过不断学习创新、加强内部管理、深挖自身潜力,做好在手项目,给公司在京西南树立一面旗帜。”卢艳生说。
□本报记者 马超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