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北京排水集团第一管网分公司职工井下清淤
■下井队员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即使凉爽的凌晨也立刻捂出一身汗
■断面大约为70×100厘米,挖泥时得弯下身子跪在水中挖
■一个队员在井口监测井下有毒有害气体,保障井下队员生命安全
6月,本市将进入主汛期。继去年底前完成第一阶段17000米老旧排水方沟清淤任务后,今年,北京排水集团第一管网分公司继续对最后24000米淤堵严重的老旧排水方沟实施清淤,计划于主汛期来临之前全面完成,以恢复方沟的排水能力,提升北京中心城区排水设施运行保障能力,为2014年安全度汛提供保障。截至目前,已完成34条沟段的清疏任务,累计清淤14000米。
下井前交底
保证生命安全
寂静融入黑夜,已经渐进沉睡的万明路,一辆工程车驶过,停在道路北端。
安置隔离墩、警示灯、安全告知路牌、人员盯守……北京排水集团第一管网分公司运行一分部七班二组的职工,沉默而迅速有序地开始了管线清淤前的准备工作。
“正式施工时间是零点,我们一般提前半小时到现场准备。”班长张根说。
这晚,二组一共5人参与万明路作业。大家分工明确,麻利地掀开井盖,甩进气管,用防爆轴流动通风机开始向井内吹风,以排除有毒有害气体。脚手架已经支起,500个麻袋、小车和装淤泥的水桶已经放在井边。
“都准备好了吗?开始安全交底!”张根招呼起大家。
手持“有限空间作业审批表”,张根再次叮嘱队员:“气体检测做好了吗?交通保障有没有问题?注意别让路人进来,保证安全!用电是不是安全……”
参加作业的都是干了很多年的老员工,作业手法也已经非常熟练。但无论下井多少次、程序多熟悉,每次下井前的安全交底都必不可少。这是对队员生命的保证。
出发前已经讲过安全,下井前的安全交底,要重复一遍作业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还要强调预防措施,并对人员进行现场分工。最终所有人员在交底任务书上签字。
弯腰挖淤泥
一夜挖一卡车
安全交底结束,王建军开始套穿防护服。从脚到头的连体衣,可以防止井底的积水渗入身体;防护面罩随时输送地面上的空气给作业人员;手套、雨靴起到基础的保护作用。
即使是凌晨尚且清凉的天气,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也会立刻捂出一身汗。
万明路合流方沟全段315.74米,沿线共有6个井口。今晚,二组的计划是清理5米的淤泥。5米的淤泥可不少,1041卡车装一满车。
眼前的井深2米多,掀开井盖即可看见其中泥水混合。井壁四周淤泥护体,井底20余厘米深的积水在灯光照耀下反射出白光。5名队员各有分工,一个负责下井挖泥,一个在井口负责把挖的泥拉出井口,一个负责用麻袋接挖出来的泥放在路边,一个负责井下有毒有害气体监测和用机器向井内吹入清新空气,一个负责监视交通。
王建军小心翼翼地进入井底,直接跪入水中开始挖泥。这段合流方沟的断面大约为70×100厘米,无论什么身高的人,都要弯下身子才可能前行。王建军在里面弯着身子挖泥,装满一桶之后送出井口。这个环节最辛苦,由队员轮流下井挖泥。
1分钟不到,满满一桶淤泥已经拉出井口。牛海强提桶来到吴惠刚撑开的麻袋前倒入淤泥,返身将桶送回井下;吴惠刚封好麻袋口,尽量不使泥浆外流,将麻袋放在路边;陈永新一手拿一个仪表一直蹲在井口,负责监测井下是否存在有毒有害气体,一手扶着吹风机气管向内输送清新空气。一旦发现有毒有害气体,他会立即提醒井下人员撤出来。
15分钟后,路边已码放10袋淤泥。水桶送出地面的速度越来越慢,因为越往里,桶就越难往外推送。
“这一袋儿,差不多50多斤吧!”吴惠刚说。用于装淤泥的袋子体积并不大,但因为异常湿重,所以特别压分量。常年作业,管网养护工都有一把子力气。
在井下的人,一边忍受防护服带来的潮湿闷热,一边膝盖小腿长时间浸泡在冰凉的水中。
一个作业循环下来,所有人都大汗淋淋。
加班加点干
希望得到理解
“哎,师傅,麻烦您从围挡外面走,我们正在施工,这边比较危险……”虽然已是深夜,仍然会偶尔有行人路过。这个时候,是队长张根最紧张的时候。
队员的安全重要,过往行人的安全同样重要。在没有路灯、只能依靠自带发电机照明的路段,这种安全提示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派了专人盯守,但依然有人悄悄从另一边进入施工区域。
“师傅,小心小心,老吴,给照着点儿……”正在施工中,一位男青年突然推着电动自行车闯入施工范围。原来,这里停放着一排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男青年也要把车放在这里。张根赶紧招呼同事用手持电筒照亮地面,并上前帮车主停好电动自行车。
整个过程中,电动自行车的车主没有发出一点声音,没有感谢、甚至没有一句回应,好像在无声地抗议。
“这个算好的,毕竟人家也没提什么意见。”张根说。
记者发现,所有职工对过往路人都格外小心,即使离打开的井口还有一段距离,也都客气地给予提示,并帮助照明。
“因为地面上还有电线、被拉出来的井盖、绳索等这些东西,往小了说,也容易绊个跟头。这都是我们不能允许发生的。”
队员每天进行安全交底,安全意识深植内心,保障要求烂熟于心。但过往行人并没有经历过安全培训,他们甚至意识不到安全隐患的存在。
“其实我们作业时最希望得到的,是大家的理解。毕竟这些机器会产生噪音;还有夜里人家都睡觉了,照明时可能光线会进一些居民家里;交通方面也会影响一些百姓出行……这些可能都会给老百姓生活带来一些不方便。但是这种不方便是短暂的,这毕竟是我们的工作,为了在下雨时让城市不再积水、为了让大家在更多的时候生活能便利,为了保证安全度过汛期,我们加班加点把淤泥清理干净,还是希望得到大家的理解。”张根说。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