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通州辐射 目前已有3所名校入驻通州
2016-06-08 作者:白莹
昨天,记者从海淀区了解到,在非首都功能疏解、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中,海淀积极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通州新城辐射,协助通州地区,从规划初期就提前介入学校定位和布局,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优质中小学,带动当地教育服务水平整体提升,为城市副中心建设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和保障。此外,海淀还发挥跨区域协同创新机制,着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
三所名校入驻通州
海淀区委书记崔述强介绍,目前,海淀已经有人大附中、首师大附中、理工附中3所学校入驻通州,作为通州首批揭牌成立的4所引进中小学的其中3所,人大附中、首师大附中、理工附中的通州校区都将于今年秋季正式招生。目前,教师招聘、校园修缮、招生工作都在有序进行中。
这3所学校都是海淀区首批市级示范校,在通州举办的分校,也是以市级示范校的标准高起点建设,由3所学校的校长亲自担任通州校区法人,海淀区还将派驻本部优秀的管理团队和师资,并输入海淀先进的办学理念,通州校区的招生、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等,都将纳入该校集团化办学体系中,通过一体化管理带动学校实现快速发展。
记者了解到,海淀区是科教文化大区,智力资源密集,区域内云集教育部属和市属普通高校30余所,中央级科研院所100多家,从基础教育来讲,教育质量和教育规模在全市均位居前列,有一批全市知名品牌学校和中小学教育名家,基础教育总在校生达31万,园所和学校数达300余个。
“e谷创想空间”落户秦皇岛
海淀作为中国创新创业的发源地。将从探索产业有序转移和跨区域协同创新机制入手,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
海淀区教工委副书记乔键介绍,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体战略为指导,以秦皇岛分园等为核心,加快推动生产制造等环节有序转移。落实和完善兼顾产业输出地、输入地和企业等多方利益的4:4:2的共享机制,确保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形成紧密可持续的利益共同体。秦皇岛分园运营两年来,已落地项目82个,产业有序转移效果明显。
此外,还将加快在津冀地区复制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支持海淀的孵化器企业在秦皇岛建设“e谷创想空间”,参照中关村孵化运营模式,为早期项目和初创企业提供开放办公、早期投资、产业链孵化等服务,目前孵化面积已达3万平方米,已入孵项目53个。
两年后实现海淀地表水Ⅲ类
为了实现海淀“水清岸绿”,计划利用五年时间,全面开展水系生态治理项目建设。在2016年-2017年,各项水系生态治理项目陆续上马,各项管理措施逐步落实到位,争取到2018年底,全区实现河道水体主要指标达到或接近地表水Ⅲ类;到2020年底,通过生态涵养巩固提高,强化管理,河道生态自净能力逐步恢复,常年水质指标保持地表水Ⅲ类。
海淀区水务局局长孙继光告诉记者,实现“水清岸绿”行动计划主要是以水生态治理为主线,形成建管并举,一是全面截污。不断完善污水管线和处理设施建设,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坚决杜绝污水直排入河;二是建设湿地群。秉承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河道湿地、滩地等;三是河网活水化。实施大寨渠、团结渠、宏丰渠等19项河道生态治理工程,清除河底淤泥,消除内源污染;建设稻香湖片区、翠湖片区等水体连通循环工程,增强河水动力;四是污水处理升级。 按照北京市A级标准新建上庄再生水厂、升级改造稻香湖和翠湖再生水厂;五是建管结合,实行“河长制”。强化属地管理,严格监督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