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锐语
2019-02-14
别把“恐吓式逗娃”
不当回事
李雪:“蛮蛮,你妈妈不要你了哦!”“你爸妈生了小弟弟就不爱你了!”“你是你爸妈捡来的!”——无论城市乡村,随处可见这样的“恐吓式逗娃”。近日,一则《过年期间如何毁了孩子》的长文火爆网络,其中的“恐吓式逗娃”的话语多多少少都在我们周边发生过。别把“恐吓式逗娃”不当回事。不科学的逗娃是害不是爱。爱孩子,就请尊重孩子,更不应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特别是孩子的痛苦之上。
事业单位招聘“考察诚信”
增加“诚信”分量
王军荣:2019年武汉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将于2月15日启动,记者从武汉市人社局获悉,此次事业单位招聘首次将应聘人员诚信情况纳入招聘条件,对因失信等行为被列入《黑名单及其国家联合惩戒备忘录》的相关人员限制报考及聘用。招聘“考察诚信”增加“诚信”分量,当诚信的分量越来越重,会促使更多的人讲诚信,守诚信,成为诚信的人。
“老赖地图”助力打造诚信社会
身边有没有“老赖”出没?想不想知道谁上了失信黑名单?现在只需拿出手机,轻轻一点,便一目了然。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自主研发的微信小程序——“老赖地图”近日正式上线。有了这个“神器”,“老赖”将成为过街老鼠。(2月12日《人民日报》)
继“老赖彩铃”“老赖短信”等“老赖专属待遇”之后,河北省高院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又推出了针对“老赖”群体的“老赖地图”。所谓“老赖地图”,就是一款微信小程序,它以使用者的位置为定位点,可以扫描出方圆500米内的“老赖”相关信息。而网友点击小程序上的“预警等级”,可显示“老赖”列表,包括失信自然人、失信法人或其他组织。
如果在这些使用“老赖地图”的人当中恰好有人了解“老赖”的底细,掌握他的财产线索,那么还可以使用小程序上的一键举报功能,向法院执行部门进行举报。所以从根本上来说,“老赖地图”的出现,就是对现代社交工具以及现代社交关系的一种巧妙利用,它有效扩大了对“老赖”的曝光范围,也就意味着压缩了其社会“生存空间”,进而起到引导和惩戒的作用。
对于“老赖”欠钱不还的行为,并不仅仅那些债权人深恶痛绝,即便是和自己无关的网友,也同样对这样的行为充满了厌恶与鄙视,这就是公众一种自发的朴素正义,正是这样的朴素正义,让很多人主动使用“老赖地图”小程序,并且把显示出来的信息分享到微信群、朋友圈,让“老赖”无处遁形,为营造“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社会诚信格局做出贡献。□苑广阔
“网约护士”
还需制度“护理”
通过手机预约护士上门的“网约护士”终于来了。1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方案》,确定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6省市进行“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试点时间为2019年2月至12月。(2月13日《新京报》)
“花不多的钱,享受到在医院享受不到的服务。”这是大多数人对“网约护士”的评价。“网约护士”借助“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将分散的护士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打破了传统医疗行业壁垒,为市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特别是,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和患者来说,更是一项极大的便利。换言之,“网约护士”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有益探索。
然而,必须正视的是,护士同患者接触最频繁,可以说天天同患者“零距离”接触,一旦发生医患纠纷,护士首当其冲成为患者和家属的“打击”对象。去年护士节期间,媒体对多家东莞市属医院护士群体进行了实体问卷调查显示,超八成护士被患者打骂过,近一成护士曾被患者性骚扰,护士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令人堪忧。如此语境下,“网约护士”上门服务,面临打骂和性骚扰的几率会更高。再者,目前“网约护士”上门服务的行业标准缺乏、风险规避制度尚为空白,对护士及患者而言,均没有可靠保障。
可见,“网约护士”服务,还需制度“护理”。首先,应提高“网约护士”准入门槛,实行“网约护士”注册制,持证执业,从源头上提升“网约护士”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网约护士”应创新和丰富一系列便民、惠民服务措施,把亲情和爱心融入护理服务全过程,以此提高“网约护士”服务的社会认同感和自身成就感。特别是,制订“网约护士”服务规范,强化“网约护士”技能培训,建立“网约护士”服务纠纷快速处置机制和执业风险防范机制。□汪昌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