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误工费 须法律给予保障
误工费是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的法定赔偿项目。近年来,围绕什么情况下能拿到误工费,误工费认定范围包括哪些,特殊群体能不能拿到误工费的争议不断。(1月5日《工人日报》)
借助相关解释,误工费是指赔偿义务人应当向赔偿权利人支付的受害人从遭受伤害到完全治愈这一期间(误工时间)内,因无法从事正常工作而实际减少的收入。不过,由于受害人工作情况复杂,误工费认定范围难确定,加之自身维权意识与能力不足,大部分受害人举证不足等,均会让当事人面临误工费拿不足的情况。
而另一方面,由于误工费证明标准界限模糊难说清,也给一部分人提供了空子,因熟悉索赔路径而以此牟利。比如,有的人没有固定工作单位,却通过支付费用挂靠到一家用人单位,由该单位为其出具虚假收入证明、签订虚假劳动合同,肆意碰瓷,以此牟取高额的误工费。这无疑会让误工费真正价值体现不出来。
特殊群体有权主张误工费成为司法实践的共识,但让误工费真正实现“货真价实”,首先,劳动者的法律觉醒是基础。诚如有法官直言,“劳动者要想拿到误工费,留好证据何时都是‘王道’。”其次,细化相关法律法规十分必要。倘若误工费计算标准不明晰,不仅会导致受害劳动者维权心里面没底;更会给别有用心者提供便利。
再者,应该对非法碰瓷者依法打击。这也就需要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多一些细节性推敲。比如,对有固定工作单位的劳动者,不仅要误工证明,而且劳动合同、社会保险、工资通过银行转账和依法纳税的证据,也不能遗漏,以减少错误发生率。□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