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招聘黑话”多点警惕还要多点监管
2017-04-07 作者:刘剑飞 来源:劳动午报
对于招聘黑话,除了引导和提醒应聘者擦亮眼睛,注意识别,提高警惕,保持谨慎,还需要通过法制来净化,比如加强对招聘行为的监管和整治,加强对招聘文字进行严格的把关和审核。
正是金三银四招聘旺季,流连于各大招聘会的人发现,现如今的人才市场跟前几年不一样了,企业求贤若渴,极度缺人,招聘简章上的标语那叫一个激动人心,待遇好得令人心驰神往。不过,广大求职者也要小心,因为一些看上去“高大上”的描述,实际上是职场“老司机”们才懂的“招聘黑话”。等到真去工作了,才会发现原来工作压力这么大,工资待遇这么低……(4月5日《北京晚报》)
没想到这些美丽而充满诱惑的承诺背后,却是一个个猝不及防的陷阱,这些招聘黑话,不仅是对应聘者的误导,甚至是一种招聘欺诈,严重侵犯着应聘者的知情权,更破坏着建立的招聘市场秩序和环境。对于这些行为,应该通过法制手段加以规范和遏制。
企业招聘本应实事求是,不折不扣,不欺不瞒,真实地介绍企业情况,工作环境和待遇福利等,这样才能让应聘者全面深入地了解企业,了解薪酬待遇,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可是一些企业在招聘时却大玩文字游戏,表面上给出一些人性化的条件,开出十分诱人的待遇,实际上这些待遇却有着另外一种深层含义。很多应聘者在应聘时,对这些待遇包含的另一重意思却并不理解,进而被文字表面意思所吸引,所蒙骗,直到参加工作后,才幡然醒悟,这种行为不仅是对应聘者知情权的一种无视,也是一种招聘欺骗,值得警惕,更值得重视和解决。
企业为何要如此?说白了,还是受利益驱使,一旦应聘者入职,就等于接受了企业所有的条件,随意加班加点,增加劳动强度,一旦职工提出异议,企业就会拿出招聘时的这些“黑话”进行辩解。应聘者一旦入职签订合同,即便幡然醒悟,想要辞职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员工辞职,企业往往会采取种种手段进行刁难,即便可以得到准许,也需要等待一定的时间,这无疑是对应聘者的一种绑架,给应聘者造成一定的损失和伤害,一些企业正是看到了这些漏洞,才敢如此玩文字游戏,打法律擦边球。
对于“招聘黑话”,除了引导和提醒应聘者擦亮眼睛,注意识别,提高警惕,保持谨慎,还需要通过法制来净化,比如加强对招聘行为的监管和整治,加强对招聘文字进行严格的把关和审核,劳动等相关部门应该将执法关口前移,建立招聘文字审查制度,比如,严禁企业隐瞒真实情况,严禁在招聘启事中使用可能带有歧义的文字。加强执法,加大对使用“招聘黑话”欺瞒应聘者的行为严厉打击,严肃处理,如此才能消除市场上的“招聘黑话”,维护公众知情权和就业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