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新闻 > 快评 > 正文

非遗,只有走进百姓生活才能延续

2017-04-05 作者:许庆惠

  昨日,在北京陶然亭公园,非遗传承人周仁喜为即将登台献艺做准备。当日,由西城区非遗保护中心主办的清明京味儿活动在这里举行。据了解,此次清明文化系列活动为期两天。主办方表示,“将民俗、食俗与传统节日结合起来,不仅丰富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也丰富了市民的节日生活,让传统文化和节日习俗得以回归百姓生活。”(4月4日《北京晨报》)
  如果说物质文化遗产是北京的躯体,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北京的灵魂。它记录了数百年来生活在北京这座文明古都人们的生活信息、审美情趣、聪明智慧,是一部北京城活的史料。北京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罗万象,从民间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手工艺等林林总总数百项。虽然每一项都有固定的传承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有些非遗项目已经远离今日人们的生活,其中有的项目正在面临失传的风险。
  如何缩短非遗项目与现代生活的距离,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焕发出活力,走进老百姓的生活之中,是我们应该冷静思考的问题。
  西城区非遗保护中心清明时节在陶然亭公园将非遗项目展示给众多的游人,就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清明节和陶然亭公园海棠春花文化节的时机。每天有数以万计的游人涌进公园,人们在赏花踏青的同时,可以近距离地观看、欣赏、品尝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对传播非遗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二是在公园的游人中,有许多儿童和少年。这对他们从小培养喜爱非遗、关注非遗、了解非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是将相关的具有地域性的非遗项目串联起来,形成文化链和文化生态,得到更多人群的喜爱和认同,使非遗项目得到传承和发展。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