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新闻 > 快评 > 正文

发展民生事业要倾注真情实意

2017-01-19 作者:知新 来源:劳动午报

 
  抓好民生事业发展,既要投入“真金白银”,更要倾注真情实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群众冷暖放到“头版头条”、“重中之重”的位置。
 
  在今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中提到,北京首次建立政府投资民生改善专项工程包。今年提出的民生工程包主要内容是与民生相关的教育、医疗等领域,包括基础教育、医疗、公共生活空间、亲水近水环境等11个方面,规模超过100亿元。(1月16日《北京晨报》)
  近几年来,北京坚持把民生放在优先的地位来考虑,竭尽全力办好群众关注的就业、收入、保障、住房、医疗、教育、出行、环境等“开门八件事”,老百姓收获的是一张张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大单。
  迈向全面小康新征程,当下群众的社会需求日益旺盛,民生诉求从过去的基本需求层面到现在生活质量、公平正义等更高需求层面,正在不断拓展。群众的需求就是对政府工作的要求。持之以恒地抓好民生事业发展,就是要把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变为做好各项工作的责任,围绕“衣食住行、安居乐业、身心健康”办好一系列民生实事。
  抓好民生事业发展,既要投入“真金白银”,更要倾注真情实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群众冷暖放到“头版头条”、“重中之重”的位置,带着感情、带着责任,问政于民、问需于民,牢牢把握群众的“近忧”与“远虑”,始终坚持行政开支“小气”、民生投入“大气”,从体制上改变对上负责、对下不负责的扭曲观念,从机制上确立群众满意度为最高标准的行为导向,从而让群众充分感受到北京的温度。
  必须看到,当前北京民生事业发展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和矛盾,都要牢牢抓住群众的所忧所盼,敢打硬仗,切实解决好民生真问题。一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对标找差、追赶补差,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集中力量把基础性、兜底性的民生工作做得更加扎实、细致、深入,确保没有死角、不留空白,经得起实践检验。另一方面要注重“改革方向”,抓好公共服务这个民生热点,紧盯平安法治这个关键领域,持续创新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投融资机制,在完善体制机制中走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怪圈,切实提升民生事业“含金量”。
  群众是民生事业发展的受益者,更是参与者、监督者。不论出台什么政策、推进什么项目,都应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将群众的主体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民生项目规划、建设、验收、管理的全过程,让群众来评判工作的成绩、改革的成效、发展的成果,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个项目的快速落实并不偏离民生轨道,共建共享北京的幸福时光。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