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天春节假的“非典型价值”
2017-01-12 作者:李云 来源:劳动午报
构筑和谐的劳动关系,需要一个个载体来支撑,而春节这一中华儿女最看重的节日,无疑是最重要的支撑“节”点之一。留人贵在留心,只有让员工对企业产生认同感、归属性,感觉自己“受尊重”、“有价值”,才能“心悦诚服”地留下来。员工有主人的待遇,才会有主人翁的责任。
“春节要放23天,这家公司的老板怎么这么帅,还招人吗?”昨日,重庆一家公司的春节放假通知在朋友圈火了,记者从放假通知上看到,该公司2017年春节放假时间从1月21日一直持续到2月12日,有整整23天。放假通知一出,不少网友留言称“敢问老板还招人吗?” (1月11日《临空都市报》)
不知道这是不是春节“史上最长放假”?但是,能够享受到如此福利的员工真幸福。我们相信,这不是公司老板的一时心血来潮,也不是为了吸引眼球的作秀炒作,而是基于对员工的真心关怀,当然也基于公司的工作性质。既放了带薪长假,又兼顾到假期的少许工作,可以讲,求得了春节放假的“最大公约数”。如果是按照法定的春节长假来放,而公司淡季又没多少业务量,员工按时上下班也是一种资源浪费。
相同的春节,不同的公司,我们不能苛求所有的企业都放23天大长假,那是不现实的。因此,从这个角度讲,23天春节假不具备传统意义上的代表性与典型性,但是,由于与众不同,就会引起广泛的关注,就会引起公众的讨论,这便有利于从中挖掘“非典型价值”。诸如,企业如何立足公司的现状来增添员工福利?如何平衡劳资方面的利益?如何更好地落实员工法定权利?等等。
春节临近,员工最关注与在乎的是两件事,其一,年终奖;其二,春节放假。前者是直接的经济利益,后者是“回家过年”的切身利益。几天前,年终奖引发公众热议,有观点认为,一份年终奖,承载着大家对明天美好生活的期许,也折射出新常态下民生改善的新问题、新挑战。春节放假,除了有法律法规的规定,更有中华传统力量的鞭策,尤其是对于企业而言,“最大公约数”的春节假期会起到温暖如春的效果。
构筑和谐的劳动关系,需要一个个载体来支撑,而春节这一中华儿女最看重的节日,无疑是最重要的支撑“节”点之一。有一些企业由于害怕员工跳槽,甚至不敢让员工“回家过年”,生怕他们年后就不回来了,“抽刀断水水更流”,此举恐很难奏效。留人贵在留心,只有让员工对企业产生认同感、归属性,感觉自己“受尊重”、“有价值”,才能“心悦诚服”地留下来。员工有主人的待遇,才会有主人翁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