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机制让“城市家具”有进有退
2017-01-05 作者:许庆惠 来源:劳动午报
小到果皮箱、电话亭,大到数字公交亭,这些公共服务设施都有一个别名,叫做“城市家具”。记者近日采访时发现,因为少有人使用,一些城市家具落上了灰尘、挂上了蛛网,不但没方便市民,反而被指“占道”。(1月4日《北京日报》)
城市家具是泛指城市道路范围内各类附属设施,如公交站台、电话亭、邮政报刊亭、阅报栏、信息亭、消火栓、垃圾桶、休闲座椅、雕塑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城市家具渐渐失去其使用功能,换句话说就是被社会淘汰了。比如说电话亭,20年前,走在街面上,随时可以看到在公共电话亭前打电话的人,甚至一人在打电话,后面有好几个人在排队等待。而现在,差不多人手一部手机了,已经很少有人再使用公共电话了。
多年的累计叠加,使得过了气的一些城市家具仍然“屹立”在道路的两侧,成为摆设。据统计,北京市的城市家具共38大类,总数量超过500万件。一些已经失去使用功能的城市家具为何难以退出呐?一是产权隶属不同的单位,二是主管部门不尽相同,三是没有完整的退出机制。所以,就造成了部分无用的城市家具不仅浪费着宝贵的城市资源,对城市的环境也造成负面影响。
要想做到有进有退,让每一件城市家具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是应建立城市家具退出机制。由城市管理部门出台城市家具管理与考核办法,促使已经丧失使用功能的城市家具出局,为新兴的城市家具腾地;二是建立正常的巡查机制。执法人员在日常的巡查中,发现城市家具存在的各种问题后,应立即通知产权单位进行整改;三是应发动群众,鼓励群众一旦发现有破损、无法使用、闲置的城市家具时,拨打城市管理热线电话、反映情况,为城市管理部门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