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锐语
2018-09-28
二手交易的“坑”
需要尽快填平
何勇海:近年来,互联网共享经济模式深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物品更新换代频率加快,以C2C(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电子商务)模式进行二手闲置物品的在线交易发展迅速。然而,以次充好、偷梁换柱,转场交易、吞吃押金,调包退货、维权艰难……看似双赢的交易方式背后却隐藏了不少“坑”。针对越来越火爆的网络二手交易,相关部门要尽快出台针对性指导意见,明确平台企业和交易用户的权利和责任。
体检行业也需要
来一次“全面体检”
天歌:目前,市场上的体检项目越来越多,有的价格动辄数千元,但媒体调查发现,一些体检有过度检查之嫌,还有一些体检机构的医护人员资质存疑,甚至有护士代替医生上岗的现象。国内的体检行业,也应该来一次“全面体检”了,这不但有利于保障消费者的利益,同时也有利于整个行业的良性和健康发展。
手机定位考勤须遵循法律边界
手机定位是通过特定的定位技术获取移动手机或终端客户位置信息的服务,很多手机APP软件利用此功能拓展业务范围,帮助人们了解实时路况、订购外卖、聊天交友等。同时,一些办公软件开发公司也利用手机定位功能设计出“手机考勤”软件,这种软件通过确定员工实时位置,判断其是否在岗或是否在执行工作任务。(9月27日 《劳动报》)
手机定位考勤具有两面性。从积极的方面讲,一则有利于企业对员工的有效管理,比如,外勤、销售等工作地点不固定的人员,就比较适用于手机定位考勤;二则也能够给员工提供方便,诚如报道,有的员工因挤不上电梯就错过了刷指纹时间,而手机定位考勤,只要在办公楼附近定位一下,就签到了;三则手机定位考勤适应了互联网发展趋势,有助于提升管理及工作效率。
从存在的弊端来讲,一是有可能让员工产生“被监控”感,比如,有的员工就表示,觉得自己没被尊重;二是容易造成员工和老板间的信任危机;三是手机定位考勤拿捏不好尺寸,极容易侵犯员工的隐私权益。
笔者以为,手机定位考勤须遵循法律边界。一方面,在是否使用手机定位考勤上应尊重员工的意见,因为这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应根据《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经过职工代表大会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员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另一方面,在具体操作中,既要形成完善的管理机制,更须保障员工的隐私权不受侵犯。
□李雪
“救命神器”
为啥难救命?
心源性猝死往往瞬间夺人性命,及时抢救成为关键。报载,海口市在部分公共场所配备了20台自动体外除颤仪,但除了4年前在机场救治了一名旅客外,再无成功抢救案例。其他仪器配备一年多,无一使用,成了摆设。
自动体外除颤仪是一种通过电击让心脏骤停者恢复窦性心律的仪器。由于心源性猝死抢救的黄金时间仅有4分钟,而城市交通状况常常制约了急救车及时到达现场,而自动体外除颤仪恰可弥补空缺,故被称为“救命神器”。如今“神器”陷入“平时无人问津,用时却难救命”的窘境,人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
报道指,海口市配备的除颤仪大部分集中在机场,其他公共场所覆盖有限。此外,市民表示“没听说,不会用”,或者知道了也不敢用,怕用错了耽误病人,自找麻烦。可见,投放数量少与市民不了解是两大原因。
由此想到北京。北京是特大型城市,心源性猝死发病率肯定比海口高许多,全市配备了多少除颤仪?分布在哪些地方?作为北京老市民,至少笔者不知道;有多少人了解并会使用除颤仪?恐怕连管事儿的人都不清楚。
有限的配置、不尽合理的分布,限制了除颤仪的使用。尽管心源性猝死发病地点很难确定,但就公共场所抢救而言,人流密集的商场、车站、机场、影剧院都应该为首选,且多投放。既然是公共服务,有关部门理应加大必要的投入。从长远和全局看,这种投入不仅救人性命,而且节约医疗资源。
有了设备还要充分使用,否则还是浪费。要加大对除颤仪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要醒目标示存放处与使用说明,以便有效发挥作用;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演练,让尽可能多的人学会使用除颤仪,让“救命神器”真救命!□一刀(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