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锐语
2018-09-26
治校外培训乱象
需要重拳出击
吴学安:新学期开始了,很多家长又在纠结要给孩子报几个校外培训班了,“其他孩子都报了,不得不报”的想法比较普遍。对此,教育部门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整改措施,特别是今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治理校外培训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想要标本兼治,需要多部门联动、家校共治、社会参与。给培训班降温,需要有关部门重拳出击。
黄金周将至
别忽视旅游安全
天歌:中秋小长假结束了,马上就是国庆黄金周。可以想见,全国范围内又将掀起一股旅游热潮,随着黄金周的到来,不管是地方政府、旅游部门、安监部门还是景区景点,都不要只把眼睛盯着能够卖多少门票,创造多少旅游效益,更应该看看自己辖区内的景区景点,有没有存在安全漏洞,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尽快完善与弥补,不要等到真的发生安全事故,才想着亡羊补牢。
向节日价格欺诈行为“亮剑”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近日下发通知,部署各地加强国庆期间市场价格监管,营造良好节日消费环境。针对国庆期间群众旅游、出行、购物活动密集的特点,加强对旅游、生活必需品、房地产等领域的监管,重点查处各种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9月25日《法制日报》)
长假来了,当然令人欢欣鼓舞。可是“我要放假,但不要被宰”,这才是所有消费者的共同呼声。显而易见,对于这样一个一年一遇的赚钱良机,众多商家,此时正在摩拳擦掌、蠢蠢欲动,满脑子想的恐怕都是如何巧立名目、趁机涨价,甚至是怎样设坑下套、“乘节打劫”,最好是把这个正逢“金九银十”的国庆节变成一个“杀鸡宰羊”的“肥羊节”,狠宰猛捞一笔。
在这种情况下,除了需要消费者自身提高警惕、擦亮眼睛,小心“入坑”以外,更需要市场及价格监管部门及时亮剑出手,坚决向节日期间各类价格欺诈和违法行为说不。这不仅是捍卫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也是维护整个假日旅游服务和商品消费市场的良好秩序,确保节假日期间市场与价格稳定,防范减少各种价格欺客事件发生的必然要求。
此次市场监管总局专门下发通知,部署强化国庆长假期间的价格监测预警和监管执法,这对于广大消费者接下来能否过一个开心、顺心的国庆节,自然非常重要。可以看到,通知明确要求将监测监管的矛头对准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例如违规设置“园中园”门票、高定价大折扣、捆绑销售、不按规定实行明码标价等行为,可以说针对性很强,直接命中节日消费市场的种种“痛点”。
□徐建辉
中秋过后说月饼
中秋节过完了,喧闹一时的月饼“营销大战”瞬间烟消云散。许多人为吃不了的月饼发愁时,厂家、商家更为如何消解库存想辙。此情此景年年有,虽然不断花样翻新,却在年年重演,是不是应该检讨一下了?
中秋节吃月饼,象征着团圆、和睦,是中华民族传统习俗。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月饼曾是“稀罕物”,食用价值甚至超过象征意义。那时人们讨论月饼问题,不是如何处理剩余,而是怎样保证供应。如今物质丰富,月饼成了节日点缀,厂家、商家要千方百计迎合消费需要,想方设法推销出去。但是,无论怎样花样翻新,月饼终究离不开油、糖、面,对于日益讲求健康的消费者来说,已经大大削减了吸引力,只能作为一种象征,“点心”而已。即便如此,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连这“象征”都没有了兴趣。
如果仅仅出于象征意义而生产、消费月饼,厂家、商家还不至于年年“大战”,因为市场有限,无利可图,平衡产销就够了。问题在于,如今的月饼在象征意义之外,又增添了有明显功利色彩的社交和礼品属性,使得月饼市场有了新的扩张空间,随之而来的当然是丰厚的利润,这才是每年月饼营销之所以要“大战”的根本原因。即使节后可能出现积压,此前的高额利润也足以令厂家、商家趋之若鹜了。更何况,积压的月饼可以转卖到偏远农村,或将馅料重新制作成其他糕点。那是“商业机密”,外人不得而知。
弄清楚月饼市场变化的来龙去脉和“奥妙”所在,消费者应该清醒一些了。办社交、送礼品,大可不必在区区月饼上下功夫,月饼本来就是点心,“点到为止”足矣,何苦被厂家、商家牵着跑?消费者转向了,厂家、商家自会调整其营销策略,月饼也不必年年再“战”了。
□一刀(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