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新闻 > 官微锐语 > 正文

■网评锐语

2018-09-10

 
  谨防“外挂微信”
  背后的风险
  李雪:沟通工作发条语音交流一下、出去游玩发个定位分享一下、逢年过节发个红包祝福一下……这些都是微信带给人们的便利。然而除此之外,市面上还存在一些被称为山寨版微信的外挂程序,它们可以直接转发收到的语音、进行全球定位、批量添加好友、一键转发别人的朋友圈、自动抢红包等。让“外挂微信”等这些违规程序消弭甚至绝迹网络,关键是各方负起责任,严防各种安全漏洞的存在。
 
  “道德贷款”
  让有德者有“得”
  天歌:信贷与“道德”联姻,让诚实守信、品德高尚者优先享受到无担保、免抵押、低利率的信用贷款。浙江省建德市大洋镇杨桥村村民应素多日前通过了建德农商银行的信用等级认定,他和同村13位有着良好信誉的村民一道,可以享受该行贷款利率下调15%的优惠政策。“道德贷款”是对当事人诚实守信、道德高尚的一种认可、肯定与鼓励。
 
  规范家校群更要化解家校矛盾
  第34个教师节来了!不少学生和家长们都在今天向老师们道了声“辛苦”。可如今,老师们的辛苦程度似乎又增加了不少。现在,家长微信群已经成为老师课外工作的重要阵地。不过,本用于方便家长和学校沟通的渠道,已成为老师的隐形负担,不少老师感叹:“自从进了微信群,每天都是家长会!”(9月10日中新网)
  虽然家校群方便了教师与家长间的沟通,但不少家校群变了味,如成了一些老师的隐形负担,如教师随便发一条学校通知,后面每个家长都发信息刷屏,家长们在群里聊些琐事,或者发些广告宣传,也让家校群变了味,而有了家校群,一些家长尤其是幼儿园孩子的家长,会要求老师直播“校园生活”,拍摄孩子在学校生活的短视频,而视频中没有看到自家孩子,一些家长还会要求老师再拍一个给他。这些让老师不胜其扰,本是方便家长与老师沟通的家校群大大增加了老师们的工作量。不仅如此,以前就有媒体报道,有的家校群变成了“马屁群”,一些教师作为群主,在群里私立规矩,对于一言不合的家长,就可以随便“踢出”家长群。还有一些教师在群内发布涉及学生隐私的信息,也没人敢反对。
  规范家校微信群,最终更要规范家校关系,更要化解家校矛盾。因此,一方面既要保护好学生与家长的正当权利,另一方面也要让教师获得应有的理解与尊重。这就需要加强规范、引导,要让学生、家长与教师之间能够相互理解,能够清楚各方的权责,守好各方权利边界,从而让双方能够做到良性互动,才能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
□戴先任
 
  怎样看待
  消费结构变化?
  最近,关于消费水平的话题忽然热了起来。吃涪陵榨菜,骑共享单车,喝二锅头,买拼多多……有人把这些生活细节凑到一起,“拼”出一幅“消费降级图”,意指由于囊中羞涩,有些人不得不降低生活水平,节俭度日。而且,这种观点还有“权威数据”支持——国家统计局上半年中国经济数据显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下降了。
  然而,仅凭某些现象和片面数据,“消费降级”的观点很难成立。上述数据同时显示,上半年化妆品类销售增长了14.2%,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整体增速。这又该如何解释?有媒体问卷调查也显示,超六成受访者认为,消费结构有变化,但说“消费降级”不尽客观。商务部发言人更回应称,“当前市场出现部分大众化商品销售较好的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消费升级的新趋势。”
  两种观点,大相径庭,孰是孰非?
  其实,消费水平是否变化,消费者自己最清楚。在基本生活必需品(如柴米油盐)消费不变的情况下,数一数腰包,支出基本持平就是没变,多花了就是下降。专业说法叫做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占总支出的比重上升,生活水平下降;反之则是提高。商务部所指“消费升级”,就是从恩格尔系数处于下行趋势推导出来的。有人不服,也是从自己的腰包对比出来的。
  至于非生活必需品,并不能准确反映消费水平。譬如化妆品,档次不同,价格悬殊。如果不再盲目追求品牌,回归物品价值本身,这种消费与其说“降级”,毋宁说变得理性、实惠、多元了。
  话说回来,尽管需要理性分析消费变化,但对百姓由于某些物价变动引起的焦虑也不可小觑,譬如前些天的菜价。关注民生,增加居民收入,提高群众购买力,始终是需要政府努力“解答”的课题。
□一刀(资深媒体人)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