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锐语
2018-09-07
别让“制造”网红
毁了网络直播
李雪:为加强对网络直播行业的规范和引导,国家网信办、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近来陆续出台相关规定。但是,面对庞大的网络直播市场,仍有一些人想方设法“打擦边球”,钻监管空子。网红虽令人艳羡,但也需要有正确的认识。而且靠“制造”而来的网红,若没有真才实干以及长久吸引人的本事,并屡屡做出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事情,网红终归是昙花一现,也就终归是虚幻一场。
“视频简历”
要真实展现自己
殷建光:近两年,短视频越来越火,招聘也迎来了新的形式——视频简历。与我们通常看到的文字性简历不同的是,视频简历往往更直观,更有立体感。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简历必然会以更加多样化的方式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视频简历登场,为简历样式的丰富提供一个很好选择。不过,简历的样式再新颖也应该坚守“真诚”,只有真诚的表现自己,才能让用人单位很好的了解自己。
对于儿童用品质量,要认真把关
近年来,儿童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升级,学习桌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写字坐姿,被消费者追捧,其安全性也被关注。由于儿童学习桌椅具有升降、推拉等调节功能,如果调节孔和缝隙大小设计不合理、缺少警示标识,可能会存在卡住儿童手指等身体部位的风险。近日,上海市消保委展开了对儿童学习桌椅的比较试验,结果显示,宜家等品牌产品未达到国标要求。(9月6日《新京报》)
儿童用品,尤其是与孩子零距离接触而且使用时间最长的学习桌椅,达标率应该是百分之百,否则,必然留有隐患。如学习桌椅的“卡手指”“易侧翻”“无警示语”等问题易造成安全风险,即使这样的风险是小概率事件,乃至只有百分之一,但如果某个孩子使用后产生不良后果,于这个家庭的伤害,无疑是百分之百。
实际上,有关方面不乏“买儿童用品也要多个心眼”的提醒,但消费者毕竟不是专家,既没有经验,也没有专用的检测设备,其中的不合格、不达标的因素,家长又如何能够发现和辨别?即使在问题曝光以后,有关方面对不合格不达标商品采取召回、下架、退市等措施,但问题在于,在这之前,不知道有多少不合格不达标用具已经卖出,或许已经发生了不良后果。
其实,和所有的商品一样,管理部门应负起职责,而于儿童用品,尤其要认真把关。对儿童用品的检查,不仅要有一个常规的、长效的机制,还要有足够先进的检测手段,以确保儿童用品的绝对安全。存在安全隐患的用品,一件也不能进入市场,儿童用品的达标率合格率,应该百分之百,这应该成为社会的共识。
□钱夙伟
“限塑”成本
该怎么算?
“限塑令”推行多年,至今仍面临阻力,起初稍有收敛的商家眼见执行力度不足,也纷纷“重操旧业”。与此同时,随着快递、外卖等新业态的迅猛发展,塑料包装、餐盒等的使用量飙升,更给白色垃圾治理之路带来了新的困扰。
塑料袋的风行,在于它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塑料袋的被限,在于它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破解这个矛盾,一方面需要合适的相关替代品,另一方面需要完善的监管、回收。如果二者都不能满足,“限塑令”便成了一纸空文。
“限塑”果然很难吗?有人这样算了一笔账:生产方面,不合格塑料袋成本仅需几分钱,可降解塑料袋成本是前者的2至3倍,无纺布袋等替代品成本更是原来的数十倍,商家和消费者都难以接受。监管方面,市场摊主、街边小店、流动商贩玩“猫捉老鼠”,令监管者疲于奔命;不合格塑料袋的生产厂家或批发商隐蔽性较强,管理部门查处困难,检测、运输、销毁又都需要开支,而且“比塑料袋的成本高出许多”。
上述说法虽是实情,但问题在于,这笔账应该怎么算?
任何执法行动都需要成本,“限塑”成本并不一定比其他执法行动更高。不合格塑料袋的生产厂家或批发商再隐蔽,也不见得比其他经济案件更难追查吧?大小商家的经营活动都在市场管理部门的“监控”之下,连街头流动小贩都逃不过城管,查没塑料袋还算难题吗?可见“限塑”的关键不在成本,而在是不是把它当作大事、当作“硬”任务来办。
“限塑”关系到环境保护,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存,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惜成本都不为过。至于替代品价格,当全社会都没有了“廉价”塑料袋时,人们除了自备,必然会接受,而且会逐步形成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和社会风气。
□一刀(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