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锐语
2018-07-31
童星培训套路
要多加防范
李雪:眼下正值暑假,又是不少校外培训班火热招生的时候。然而近年来,一些培训机构打着童星培训的旗号吸引了不少家长,其中不乏忽悠、哄骗甚至欺诈钱财的骗局。童星培训有套路,部门监管不容缺位。如果任由此类培训形成监管真空,只会纵容乱象丛生,导致消费者的权益屡屡被侵害。因此,教育、工商部门等应切实履行好监管责任。
对“消费返利”骗局
消费者要擦亮眼睛
吴学安:因一份“进店领礼品”的宣传单,自2017年3月起,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陆续有30余位老人不自觉地落入骗子设下的“圈套”。他们被“购买返利产品能治病,获得的高额返利也能用来养老”这一说法不断“洗脑”,最终将自己大量“养老本”用来投资购买该区一家兴华商贸店的返利产品。天上不可能掉馅饼,任何诱惑背后都可能存在陷阱。面对“消费返利”骗局,消费者及有关企业务必谨慎小心,加强甄别,以防上当受骗。
残疾人社区康复应全面推行
肢体残疾人不方便出门,专业医生入户为其进行一对一的康复。近日,北京市残疾人社区和居家康复服务试点项目率先在大兴区庞各庄镇和亦庄镇启动。(7月29日《北京青年报》)
残疾人无论是生活自理、社会适应,还是再进一步的就业创业,都要以康复为基础,康复既是为了摆脱身体的痛苦,更是为了今后生活的幸福。但是,一方面,残疾人不方便出门,另一方面,现在医院里少有针对残疾人的康复治疗,如今医院往往人满为患,残疾人就医,更多了一份不便。而于许多残疾人,康复的费用也难以承受。
现在,通过社区和居家康复服务的形式,残疾人的“康复难”将有望得到解决。北京市在这一试点项目中,肢体残疾人的康复为一对一式的康复服务,有专业的医疗机构完成,对于稳定期精神残疾人和智力残疾人采取小组团体的康复方式,这一服务中有精神科医生做技术支持,视力残疾人则也是一对一式的训练服务。这无疑将使残疾人得到更专业和科学的康复治疗。而费用由政府买单,更让残疾人减轻了经济压力,对康复治疗无后顾之忧。
针对残疾人对康复服务的迫切需求,北京市把“开展残疾人社区和居家康复服务”列为2018年政府重要民生实事项目之一。无疑,全力推进残疾人康复服务保障建设,体现了全社会对残疾人的尊重和关爱,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使残疾人向着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的重要民生实事,值得各地普遍推行。
□钱夙伟
涉医影视剧
也需要“请勿模仿”
近日,热播剧《延禧攻略》再次掀起了一波后宫剧热潮,除了每集后宫佳丽们的日常“开撕”,观众看得入神外,剧中各种“中医梗”再次成为争议焦点。嘉嫔娘娘偷换的枇杷新叶真的有毒吗?贝壳粉和珍珠粉药用价值天差地别?对此,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所长陈仁寿表示,“电视剧里的中医梗看看就好,千万别信以为真了。”(7月29日《现代快报》)
隔行如隔山,编剧毕竟不是专业医生,不能苛求其笔下的药方准确无误。以2016年热播的古装剧《女医明妃传》为例,全剧共有多达60个药方,被不少观众称为“中医科普剧”。编剧张巍却坦言,自己一点都不懂中医,剧中的医案主要来自古代文献。再者,影视剧也不是养生保健节目,一些涉医情节纯属剧情需要,比如,“抱着骨折患者到处跑”、“刀伤后直接拔刀”,并未考虑是否符合医学常识。
虽然影视剧是虚构的艺术作品,但在现实中总难免一些人“入戏太深”,一旦生病就盲目模仿剧情“对号入座”,依据剧中的方子来养生、治病。前些年《芈月传》热播时,就有市民在意外怀孕之后,要求医生给她开具剧中流产用的中药“碎骨子”堕胎。
在电视综艺节目中,但凡出现一些危险的高难度动作时,一旁都会打出字幕:“危险动作,请勿模仿”。相比之下,影视剧在风险提示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值得称赞的是,《女医明妃传》在片头设置了提示,“本剧中所有中医食疗、医药方剂,为戏剧情境所需,请勿尝试模仿”。不过,大多数涉医影视剧虽然因“中医梗”引发争议,片中并未出现相关提醒。对此,有关部门不妨加强宣传引导,出台相应规定,让“请勿模仿”成为涉医影视剧标配。
□张淳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