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锐语
2018-06-08
工友“共享厨房”
值得点赞
李雪:四川籍农民工汪秀琼在离家千里之外的福建厦门一建筑工地打工,曾经最想的就是能亲手做家乡菜吃。如今,因为“共享厨房”,这个愿望已不再是梦。“共享厨房”是厦门IOI棕榈城项目2017年8月为农民工工友设立的。工友“共享厨房”值得点赞。同样也带来如下启示,一是尊重职工的权益,就是体现在这些吃喝玩等这些琐碎的小事儿上;二是此举具有学习借鉴意义,其他建筑工地不妨因地制宜建好用好,不怕简陋贵在暖人。
莫让“专注”成为
网络时代的奢侈品
斯涵涵: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97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3.7%的受访者坦言自己难以集中注意力做事。当下,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压力山大,现代通讯工具、娱乐方式的迅猛发展,都使得外部的干扰越来越多,但我们不能被工具所绑架,莫让“专注”成为网络时代的奢侈品。
避免“禁药”成网红药需多管齐下
江苏淮安市民朱女士在网上购买了一款“网红减肥药”,按要求每天服用三包,没想到两天后全身无力,头晕、心慌、呕吐,可体重一点没减掉。后经权威部门检测,减肥药中含有西布曲明等违禁成分。近年来,各类违法添加西布曲明的“特效减肥药”层出不穷,相关案件在多地发生。(6月7日新华社)
现代社会,随着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人们对生活的品质与要求也越来越高。缘于此,许多人对减肥、美容、整形等,也有了更多的想法和意愿。在这样的现实下,“减肥药”的确是可以钻的空子。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一些人缺乏对减肥的科学认知,导致了许多非法之徒趁虚而入。比如此前苏州警方办理的“舒立轻”特大假减肥药案,再如此次的事件,则都属于此列。
这些“禁药”成网红药的案例,基本上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精准地避开“监管地带”。比如,他们先会起一个时尚的名字,如“左旋肉碱咖啡王”“巴西果蔬塑身压片糖果”等,听起来很有科技含量,然后再通过网络社交软件一对一私下分销、零售、支付、快递。整个过程直接避开了工商、食药监等监管环节,甚至连网购平台都没有用,直接用微信、QQ等社交软件就完成了所有交易。若要对此监管到位,难度系数的确极高。
要避免“禁药”成网红药,必须多管齐下:一则,社交平台需要承担起一定的监管与过滤责任,不能任由个体发布违法信息;二则,监管部门也应创新监管方式,拓宽社交平台用户线索的举报等路径,将问题更好地发现在苗头阶段;三则,个体也应提升自我的觉悟,真想减肥也应到有资质的正规医院咨询,制定科学、合理的减肥方案,而不能盲目相信“减肥药”,很多事情,往往是“欲速则不达”。□龙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