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锐语
2018-05-31
食品谣言频现
不只折腾“舌尖”
汪昌莲:盘点5月份出现在朋友圈中的那些谣言,不难发现其中多数几乎在十年前便已出现。虽然配上了图片、视频,但多为张冠李戴、断章取义,或者只谈毒性不谈剂量,只不过改头换面,出现在我们面前罢了。食品谣言频现,不只折腾“舌尖”,更损害了人的科学意识。这显然值得有关部门反思。每次出现了食品谣言,均折射出有关部门在信息公开和科普教育等方面存在短板。
废旧家电回收难题
亟待纾解
李雪:近几年专业家电回收机构有所增加,然而很多消费者由于不了解回收渠道,选择把废旧家电卖给不具备专业处理能力的小商贩。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家电回收体系建设已有很大进步,但公众意识没跟上,回收操作的便利性也不够。纾解废旧家电回收之难题,一则需要政策的支持,二则公众的安全和环保意识也亟待加强。让置换下来的电器电子产品有一个安全环保的去处,也是一件事关环境安全的大事。
“眼镜暴利”不能一直无解
6月6日第23个“全国爱眼日”即将到来。近些年,眼镜价格持续上涨,有关眼镜行业暴利的话题再次引发关注。记者近日在走访中发现,很多消费者认为眼镜行业是高利润行业,但没有办法,只能接受现状。(5月30日《工人日报》)
眼镜行业算不上是垄断行业,而是有着充分的市场竞争,消费者为什么还会发出这种无奈感叹呢?“眼镜暴利”难道真的无解吗?答案其实是否定的。要想破除眼镜行业的暴利现象,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保证整个行业的良性和健康发展,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才行。
其一,破除一些镜片企业的垄断现状。一副眼镜最贵的是镜片,而多数消费者在选购眼镜的时候也更加看重镜片部分。但是现在一些镜片企业,利用自己所占用的市场主导地位,进行市场垄断,人为抬高了镜片乃至整副眼镜的价格。2014年,国家发改委对依视路等镜片企业垄断开出千万元罚单,但到目前为止,品牌眼镜仍对镜片最低售价进行限定。
其二,增加整个眼镜行业的信息透明度。消费者明明知道眼镜行业存在巨大的市场暴利,但是又无可奈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眼镜店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透明所致。镜框的形状、颜色、轻重、质量,镜片的薄厚、耐磨度、防辐射等保护功效都是眼镜购买者综合考虑的因素,但对大部分消费者而言,他们无法知道什么样的材质,什么样的功能到底值多少钱,只能靠一段时间的佩戴体验来判断是否物有所值。因此,整个眼镜行业要加大“祛魅”力度,在行业协会和监管部门的主导下,增加产品和行业的信息透明度,这不但对消费者是有利的,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也同样是有利的。
□苑广阔
要堵住“内鬼”
卖信息的漏洞
“您好,我是售楼中心,请问您近期有购房计划吗?”不少市民都接到过这类电话。此时,你是否怀疑过自己的信息被泄露了?去年6月,常州市公安局网安支队围绕这类推销电话展开侦查,最终挖出一条个人信息黑市交易链,抓获48名“内鬼”和82名中介商。仅在收网前的1个月内,这条产业链上的公民个人信息交易量就达20多万条,涉案金额1000多万元。(5月29日《扬子晚报》)
据报道,这次公安机关查处的48名“内鬼”涵盖银行、卫生、教育、社保、快递、保险、网购、汽修等多个行业。在“两高”规定非法买卖个人信息获罪的法治前提下,个人信息买卖仍然疯狂,诸多日常的重要的公共服务行业均有“内鬼”参与,令人感到震惊和痛心。
“内鬼+中间商”式的个人信息买卖“黑色链条”的形成,不只是利欲熏心,胆大妄为,还意味着存在其他诸多问题。一则,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措施不给力,信息泄露的漏洞特别多,内部人员十分清楚,这为“内鬼”铤而走险制造了机会;二则,个人信息买卖的利益畸高,比如“内鬼”查1条信息可获利300元,来钱太容易了,因此,“内鬼”在利益诱惑下,没有不动心的;三则,收集公民个人信息的单位没有尽到保护责任,事后,相关负责人及单位鲜有受到惩罚,对“内鬼”卖信息的问题止于公安机关查处当事人,没有堵住内部漏洞,时过境迁,“内鬼”又会出没。
因此,针对“内鬼”卖信息的现象,不仅要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还要堵漏洞。一方面,责成各个行业建立“内部保护”制度,包括对计算机信息、网络信息的保护,防止“内鬼”违规查阅、拷贝、下载个人信息,这是收集公民个人信息单位的分内之职;另一方面,严格“内部惩罚”制度,发现“内鬼”利用职务之便违法买卖公民个人信息,不只是要查处当事人,还要问责相关负责人。□犁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