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锐语
2017-05-02
放弃手游选择孩子
是一种责任与担当
卞广春:“一回家,爸爸就拿着手机趴在沙发上打游戏……手机像一个诅咒,把爸爸变了个样子……爸爸您就放下手机,陪我一起玩嘛!”看着正读小学二年级的女儿欣欣所写日记《我的爸爸》,四川内江的李俊内心十分震撼,满是愧疚。在对待孩子成长问题上,孩子的日记向人们传递了一个警示性信号,父母可以有自己的喜好,但不能不顾及孩子的心理,淡化弱化自己的责任。
餐馆为啥不愿意
提供半份菜了?
郭文斌:“现在早就不做半份菜了。”在海口市的一家餐馆,面对媒体记者提出的点半份菜的要求,店家如是回应。自2013年全国开展“光盘行动”以来,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倡议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但如今,曾经风行一时的半份菜越来越难见踪影。反浪费不是一阵风,要有激励节约、惩罚浪费的有效机制,要不断挤压浪费存在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半份菜”也是检验节约的“风向标”。
打官司讨“亲情”是一种悲哀
老家在外省的老陈年近七旬,来广州起诉子女,要求子女“常回家看看”,却遭到子女的拒绝。难以调和的矛盾,横亘在老父亲和儿女之间。该案近日经越秀区法院和广州中院审理,法院最终判决子女们每人每年探望老父亲一次。(5月1日《信息时报》)
早在2013年7月1日,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就将子女“常回家看看”正式上升到了法律层面,但是,还是经常有子女因各种原因不回家看父母,老人们无奈之下,只好把子女告上法庭了。其实,亲情是亲属之间的一种特殊感情,以真心为圆点,用爱心画一个弧,那就是亲情;其基础,是建立在真爱之上的,当报道中的老陈以诉讼的方式起诉儿女去讨回“亲情”时,不管能不能成功,于他来讲,都是一种悲哀。
赡养父母是子女的义务,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个道理,很多子女都懂,也履行了;但是,不少子女认为所谓的赡养就是给父母赡养费就行了,至于回不回家看父母,根本就没放在心上。其实,赡养费只是赡养的一部分,“常回家看看”也是赡养的内容之一。老年人也有自己的精神需求,如果子女长期不回家,他们守着一笔赡养费,守着空房,守着寂寞,就会变得郁郁寡欢,最后影响到身体健康。唯有常带着爱心回家,才能在感恩中把亲情经营得最好。亲情的画笔永远只会在那些涂满真诚的画布上描摹;亲情的泉水永远只会在那些充满爱心的小溪中流淌;亲情的身影永远只会在写满感恩的舞台上绽放。所以,作为子女,只要用真爱去维系,常回家看看,亲情就不会走远;再怎么着,也不应让父母沦落到打官司讨“亲情”的可悲地步。
□徐建中
培育“工匠精神”
离不开劳模“传帮带”
4月28日,为迎接“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到来,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草桥高技能人才基地举办“技艺与创新”沙龙活动。全国劳模、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中国杂技团总工程师王建民与50余名职工分享了他在杂技道具制作与研发上的爱与坚持,并现场展示了精彩的乐器演奏技艺。(5月1日《劳动午报》)
众所周知,每一个行业,都有一种灵魂,叫“工匠精神”。那是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工作格调和人生态度,它代表着坚定踏实、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同时也代表着“十年磨一剑”的持之以恒精神。
毋庸讳言,培育广大职工的“工匠精神”,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与爱岗敬业、刻苦钻研、任劳任怨、勇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也是密不可分的,而且,这一点非常重要。草桥高技能人才基地举办的这次技术沙龙活动,安排劳模和职工一起共同畅谈“工匠精神”,并让职工面对面地聆听劳模通俗易懂的理论讲解,又观摩了劳模颇具示范性的、精彩的实际操作,对职工来说,学习机会非常难得,对劳模而言,是一次成功的“传帮带”。
据了解,王建民设计过600多项杂技道具和器材,获专利30余项。能与这样的 “国宝级”人物、技能大师一起交流,肯定会让大家对“工匠精神”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其意义非同凡响。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爱岗敬业的秉性,淡泊名利的心性,锲而不舍的韧性,锐意进取的个性,共同铸就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因此可以说,劳模、大师的“传帮带”,能激发广大职工热爱劳动、勇于创造、乐于奉献的宝贵精神。而这种精神,恰恰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大国工匠”所必需。
一言以蔽之,一次次“传帮带”犹如一次次“牵手”,有利于形成“赶、学、比、超”的良好风气,这对企业的文化建设和自主创新等大有益处。我们坚信,在从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征途上,“工匠精神”一定会推动中国经济升级,圆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 □和法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