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锐语
2016-09-07
个人信息裸奔
要坚决予以查处
谢晓刚:有网友反映,用多个搜索引擎搜索“手持身份证照片”皆出现大量相关图片,人脸清晰,身份证等关键信息明白无误,不少网友担心“这么重要的信息就这么暴露,太危险”。这其中有弱势群体的求助信息,也有网店店主为取得消费者信任主动公布,还有人晒出的是欠债者信息。相关部门应该加大日常对网站平台、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检查,一旦发现有倒卖个人信息、随意张挂个人手持身份证照片的,坚决予以查处。
向加班文化说“不”
还须监管发力
祝建波:众所周知,长期过度加班的最大危害是摧残劳动者的健康。尽管如此,面对难以排遣的就业和生活压力,多数劳动者仍不得不延续“被自愿加班”的生活。而“加班”一旦演变成为“企业文化”,并在企业泛滥时,仅靠员工个人的不满或反对已经很难解决问题了。向加班文化说“不”还须依靠监管部门发力。
“医院检查结果互认”值得借鉴
从10月1日起,北京市将有69家大医院的检查结果将可与天津、河北的多家医院互认。首批试行临床检验结果互认的项目共27项,纳入临床检验结果互认的医疗机构共132家,包括北京的69家、天津的37家和河北的26家三级医疗机构和医学检验所。(9月6日《北京晨报》)
此前,一些医院之间,对各自的检查结果互不相认。其原因大约有两点:一是对其他医院的检查结果存在一定的怀疑,同时担心依据其他医院检查结果诊断,一旦出现误诊,会牵连到相关责任问题;二是医院本身有逐利的冲动,让患者再次检查,可以增加医院的检查费收入等。
医院因为类似顾虑与利益冲动,互不承认对方检查结果,对患者和家属来说,无疑又是有多重不便与权益损害的。比如医院的对其他医院检测结果的怀疑,加重了患者的怀疑与疑虑;比如导致患者重复检查,重复付出时间、精力、金钱等成本,加重了“看病难、看病贵”的感受;比如检查需要时间,需要等待,一些患者的病情可能因此而延误等等。
基于此,医院间的检查结果互认,其利好也就非常明显了:可以大大地降低医疗成本,缓解人们“看病难、看病贵”的痛楚;看病更加方便,相关检查与就诊程序简化,医院之间的合作等也会得到强化。所以说,医院间就相关检查结果互认,其本质是一件有利于患者,有利于医院长远发展,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的利好举措。对此,其他地方的相关医院,不妨借鉴与效仿!
□刘鹏
网络送领养孩子
隐患重重
9月4日晚8时50分,网名为cccccn5的网友在某网络平台发了一则“难言之隐,送养孩子”的帖子,称:“女孩,预产期10月底!因家庭发生变故,夫妻共同决定,只能送养孩子,我们可以提供一切合法资料手续,人贩,对孩子不好者勿扰!”而记者发现,在不少QQ群内,活跃着一大批公开“送养”“领养”的人。(9月6日《新京报》)
如果不是媒体记者的明察暗访,普通人很难窥见网络送领养孩子这一隐秘世界各种秘密。记者的调查表明,借助QQ群、微信群等网络平台,有意送养孩子者和有意领养孩子者,就像是生意人谈生意一样,互相试探着、比较着、选择着,而其中还有送养者明确提出需要“适当补偿”。看上去双方你情我愿,无碍他人,而且还各自解决了自己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但实际上这种私下领送养孩子的行为背后隐患重重,让人不得不防。
首先,根据《中国公民收养子女登记办法》相关规定,中国公民在中国境内收养子女或者协议解除收养关系的,应当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办理登记。简单点说,就是中国公民在中国境内收养子女应当依法在民政部门办理登记手续,取得合法证明。
但是这些通过网络送领养孩子者,或者送养者不符合送养资格,或者领养者不符合领养资格,也就意味着双方的行为完全是违法的。更加严重的问题是,因为双方都是通过网络进行洽谈、协商,只有最后“交接”孩子的时候才见上一面,所以对于彼此的真实情况根本无从了解,这就很难避免有人贩子混杂其中
我们在呼吁公众通过合法渠道,走合法手续进行孩子的领送养之外,国家有关部门也要革新监管理念和手段,不能非法送领养孩子都“上线”了,你还在“线下”。与此同时,相关政府部门还要加大儿童福利保障的投入,拓宽收养渠道,对网络平台、民间机构实行准入机制和监管机制,来规范民间收养体系,遏制和打击非法收养现象。
□苑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