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新闻 > 官微锐语 > 正文

■网评锐语

2016-08-22

 
  黑摩的傍APP
  提醒监管“上线”
  余明辉:近日,在安贞门地铁下车的不少乘客发现,附近很多黑摩的前侧都装上了手机架,这些摩的车主也和网约车一样利用手机APP拉客、送货。记者调查发现,乘客利用相关快递软件确实可以乘坐没有客运资格的摩托车或摩的到指定位置。不管被黑摩的利用的手机叫车APP是被动还是主动型,很关键的一个链条就与网络相关APP密不可分。这也就告诉我们,相关主管部门的监管思维也要及时“上线”。
 
  “富口袋穷脑袋”
  倒逼文化扶贫
  汪昌莲:随着扶贫攻坚力度的加大,农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但精神文明建设却暴露出短腿,赌风盛行、孝道不彰等问题突出。可见,富了口袋,却穷了脑袋,倒逼文化扶贫。要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努力发展村落文化,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文化活动,不断满足、引导和保障农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工伤认定应释放人本情怀
  下班回家路上遇车祸、上班时突发疾病、外出送货遭意外伤害……这些算不算工伤?19日,记者从北京二中院了解到,近年来,因用工过程中劳动者伤亡而引发的劳动工伤认定申请增长迅速,随之引起因对行政机关工伤认定不服而提起的行政诉讼案件呈上升趋势。(8月20日《北京青年报》)
  工伤认定,一直是劳资纠纷的焦点问题。一方面,劳动者意外伤亡,工伤认定,成为疗伤和抚慰家人的一味良药;另一方面,规避工伤认定,成为一些企业,减少人力资源成本的一件“法宝”。比如,工伤争议九成以上涉及中小企业或个体工商户,就是一个例证。而工伤之争,落败的往往是处在弱势地位的劳动者一方。这时候,劳动仲裁和司法救济挺身而出,显得至关重要。
  早在2014年8月20日,最高法发布司法解释,明确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工伤的四种情形。比如,规定劳动者在上下班途中发生事故,只要是在合理的时间和合理的路线,可认定为工伤,避免了一些无谓的歧义和争端。特别是,下班回家买菜途中出现意外,也应算工伤。
  工伤认定,应释放人本情怀。首先,用人单位应以人为本,善待劳动者,一旦发生工伤事故,主动承担责任,而不是等司法救济挺身而出了,再不情不愿地履行相关责任。同时,劳动保障部门及社会保障机制,应及时撑起一把庇护弱势群体的保护伞,不要让一些劳动者身体受伤,心更受伤。特别是,一旦出现工伤纠纷,司法机关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及时做出公正裁决,竭力维护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汪昌莲
 
  “代人体检”
  让职场诚信蒙羞
  2000元能代替抽血,4000元能修改体检结果,确保100%合格通过……时下正是毕业季,入职体检迎来高峰期。一些求职者为了确保入职体检能够顺利通过,求助于“代人体检”中介机构,而这些机构也公开宣称“只要交钱就能搞定”。(8月21日央视网)
  入职体检,是大多数单位对新人入职必须经过的一道环节;但是,基于某些特殊原因,很正常的体检变了味儿。一方面是,求职者对自身健康的不自信,又相中了应聘单位的岗位,如何让体检过关,万不得已的下下策就是——作假;另一方面是应聘单位存在就业歧视,一些明令禁查的体检项目,暗地里仍被作为参考,如何能够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既让体检程序正常,又能让被体检者不察觉,唯一的对策也只有一个——作假。
  有媒体分析,“代人体检”成产业是就业歧视的体现。诚如斯言,虽然国家明令禁查相关项目,但因体检被查出乙肝病毒而被拒绝录用或被迫离职的事件仍在上演。其实,相关法律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以是传染病病原携带者为由拒绝录用。而这也正是许多求职者为了避免因身体状况而造成麻烦,被逼求助“代人体检”机构。
  实际上,自己的身体状况自己最清楚。为了谋得一岗位,即便迫不得已地作假,也是一种不诚信的行为。更何况于“代人体检”机构而言,其行为是一种作弊行为,涉嫌欺诈与非法经营。求职者迷恋于此,无异于助长了不诚信经营行为。同时,于用人单位而言,更应知道,体检不是目的,后期的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最重要,这也才是长远发展之计。
  总之,迷恋“代人体检”让职场诚信蒙羞。并且,“代人体检”机构的非法行为,也可能会构成刑法规定的非法经营罪。因此,要斩断“代人体检”产业链,需要用人单位、求职者,乃至监管方共同给力;唯其此,入职体检才能恢复其本来面目。□杨玉龙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