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锐语
2015-12-17
春节“返岗有奖”
不如“把根留住”
郭元鹏:为了实施“春节返岗车票补助”这个举措,厦门市总工会投资确实不少。在人口红利结束的时代,赢得了职工的心,就赢得了未来。但是,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种植了一棵吸引凤凰的梧桐树。依靠孤单的“返岗车票补助”,未必能做到“把心留住”。让外来人员真正融入城市,让他们感觉自己不是外地人,才是根本之道。
“高薪”职业乞丐
是社会寄生虫
曾颖:“高薪”职业乞丐的存在,是对勤劳美德的侮辱,是对公序良俗的挑衅,是对社会共识的颠覆。如果把社会看成一个人,广大劳动人民是正常的人体细胞,“高薪”职业乞丐就是脓包,既不美观,也让人感觉非常不舒服。对待脓包,要毫不犹豫地挤破,否则它会越来越大、越来越烂,严重侵蚀人体健康,甚至带来生命危险。
“联手讨薪”让农民工不再“费心”
为做好春节前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自2015年11月23日至2016年1月29日,8个部门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重点是招用农民工较多的建筑、加工制造、餐饮服务及其他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个体工商户等。(12月16日本报头条)
近年来,恶意欠薪的违法成本日渐提升,然而现实的尴尬却是,各种讨薪的新闻不时见诸媒体报端,甚至出现阻碍交通、跳楼、勒索等过激的维权行为。岁末年关,各种讨薪更是轮番上演,说到底,“欠薪入罪”的执行力度还差强人意,多部门联合检查,联手帮农民工讨薪,似乎让农民工的讨薪之路可以更加平坦。
其实,我们也并非期望每次的讨薪都要通过诉讼和刑法来解决,毕竟法律是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更乐见于劳动、工商、工会等部门常态化的联合执法和日常监督。保障农民工的日常合法权益,“劳动付酬”天经地义,但相关部门更应该关注的是,建立劳动关系时是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否按时给付劳动报酬?避免日常欠薪演变成最后的过激讨薪,才是严格执行劳动法律法规的规范用工关系。
当然,“讨薪”事件的发生就意味着日常的执法没有到位,监督的威慑力不够,所以,相关部门还应该加强农民工的法律知识宣传,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建立更加顺畅的投诉、维权通道和保障机制,让欠薪企业登上“黑名单”,为农民工撑腰。我们相信,只有“讨薪”不再成为新闻,才是真正的和谐劳动关系,期待“联手讨薪”发挥威力,让农民工不再费心!□吴左琼
污染“保护伞”
比污染更可怕
由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省公安厅、省环保厅联合组织开展的“2015利剑斩污”专项行动近日启动,这在河北环保史上还是第一次。检察机关在专项行动中要深挖细查破坏生态环境背后的职务犯罪,严肃查办在项目审批、环境评价、环境监管、产能淘汰、污染治理等重点环节、重点岗位发生的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犯罪,坚决铲除利用职权包庇、纵容破坏生态环境犯罪和充当其“保护伞”的职务犯罪。(12月16日《法制日报》)
环境污染背后存在“保护伞”问题,不仅是河北独有,而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实问题。“保护伞”问题背后的重要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畸形的发展观、扭曲的政绩观在作祟。地方政府只注重“GDP”的眼前利益,而无视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充当污染企业的保护伞才是最大的罪魁祸首。
污染“保护伞”比污染更可怕,因为权力是靠山是最大的支撑。“保护伞”背后还有利益纠葛的腐败猫腻,所以,官员既然也就不愿得罪污染大户的“财神爷”。利益博弈下的配合默契,形成“互惠互利”的心照不宣,官商勾结,“权力吃污染大户”的腐败,所以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出现了严重后果,本该承担失职责任的有关部门,总是以一副“高度负责”的面孔出来充当“和事老”,到头来最终是污染企业和受害民众两败俱伤,而地方政府却是永远的赢家。真正要拧紧企业污染这道阀门,除了处治污染企业这个肇事者外,别总是忘了揪出背后的权力保护伞。如果让其下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将会成为一句空话。□吴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