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法治梦想在基层落地生根——记昌平区人民法院东小口法庭副庭长程杰
2016-06-13
作者:记者 周美玉 通讯员 李冬冬
来源:劳动午报
他是当事人眼中的好法官,他是同事眼中的好领导,他是徒弟眼中的好师傅——他就是昌平区人民法院东小口法庭副庭长程杰。从业20余年,“奋斗在基层法治最前沿,让法治梦想在基层落地生根”是他的信仰。
性格仗义
从小就爱打抱不平
1975年,程杰出生在昌平区南口镇,由于父母工作忙,3岁以前,他都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后来才跟着父母搬到了阳坊。
在程杰记忆中,童年时期基本上是和小伙伴们“厮混”过来的。从小他就是个正义感爆棚的孩子,见不得大的欺负小的,看到弱者受欺负,他就会站出来打抱不平。碰到小伙伴闹纠纷、有矛盾,他也会积极出来调解,让大家“拉拉手,还是好朋友”。
男孩子没有几个不喜欢武侠小说的,程杰也不例外。闲暇时间他喜欢看金庸的《倚天屠龙记》、《射雕英雄传》等,他希望自己能像郭靖一样除暴安良、匡扶正义。十六七岁的时候,他还和父亲一起智擒小毛贼,得到了警察叔叔的表扬。
勤学苦练
12年实现法官梦
怀着一颗正义之心,程杰报考了北京市司法学校,立志做一名法官。毕业后,程杰考入沙河人民法庭,成为一名书记员,勤奋好学的他深受领导和同事喜爱。“但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法官,身穿法袍,为弱者主持公道,伸张正义,所以我要更加努力。”程杰说。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程杰逐渐意识到自己知识储备的不足和专业技能的欠缺。为此,他挑灯夜读,通过了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并先后进入北京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深造。
“我前前后后一共参加了3次司法考试,过程虽然曲折,但从来没想过放弃。”程杰告诉记者。2005年,他终于通过了司法考试,2007年穿上了梦寐以求的法袍。从中专到本科,从书记员到助理审判员,再到法官,他用12年实现了自己的法官梦。
细心耐心
事了人和才是最终目的
2011年,程杰从区人民法院民二庭调到东小口人民法庭。东小口人民法庭下辖天南、天北两个街道和东小口、北七家两镇的部分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工作方式和方法的特殊性。到了新的岗位,程杰用最短的时间总结出了一套工作方法,他和团队一起成立了“程杰法官社区服务团队”,开展“巡回法庭”、“夜间法庭”和“假日法庭”等司法便民活动。
以天通苑为例,人口密度大、人员构成复杂是其显著特点。正因如此,天通苑也是矛盾和纠纷的多发地,有关房屋租赁和侵权纠纷的案件大约占到30%到40%。而且,天通苑居民以上班族居多,早出晚归,这也给案件的调解和开庭造成了很大困难。
常年在基层工作,程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发现,许多民事案件的诉讼双方矛盾并不算尖锐,有很大的调解空间,只要找准问题焦点,认真做好当事人的工作,矛盾总能化解。“了解他们所思所想,将生硬的法言法语化为俗言俚语,做起调解工作来就得心应手得多。”程杰说,之前,天通苑有一起出租屋及相邻房屋失火案,案件涉及房东、二房东、房客以及邻居四方,各方态度强硬,一时间剑拔弩张。他耐心地与各方约谈,深入分析各方应承担的责任,最终大家心服口服,当庭结案。“一判了之当然省事,但是当事人不信服,后期不执行,案件效果岂不是大打折扣。事了、人和才是最终目的。”
为民情怀
赢得了当事人肯定
2012年12月,东下口法庭接到这样一起诉讼,原被告签订了一份房屋租赁合同,约定原告将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某号楼的门面房出租给被告使用。合同签订后,被告对房屋进行了装修并开办了诊所,合同期满后,被告拒交剩余的房屋租金和暖气费。故原告李某将被告孙某起诉至法院要求被告支付租金、暖气费并恢复房屋原状。
由于双方分歧较大,程杰组织双方进行开庭,想要运用各个击破的方法来进行审理。在考虑到双方合同已经不可能继续履行的情况下,程杰向被告孙某释明要其先将属于自己的物品搬走,双方当事人亦无异议。
庭审结束后,程杰带着双方当事人到达涉案地点,进行现场勘验。经过勘验,现场已经被隔成九间房屋,每个房屋内都有物品,大厅内还有药物柜等。虽然被告通知了搬家公司到现场进行搬运,但是东西太多,进程很慢,程杰便主动加入了搬运的队伍中,和工人、被告一起搬运家具、物品,很脏、很累,很热,顶着大太阳,足足搬了2个小时,到结束的时候,都已经是中午一点多了。面对程杰无私的行为,双方当事人非常感动。
之后,程杰再次组织开庭,这次双方当事人的态度已经有了很大的逆转,双方的情绪不再那么对立,谈话自然能和和气气。程杰乘势劝解双方,和气生财。在程杰的努力和当事人的配合下,双方最后达成了调解协议:被告孙某给付原告李某租赁费35000元,装修归原告所有,双方再无其他争议。
也许多数人认为堂堂一名法官,怎么能干搬运工的活儿,那么脏,那么累,又和案件没有多大关系,搬的速度慢对东小口法庭也没有影响。“其实我当时也来不及思考那么多,我就是一名从人民法庭走出来的法官,我服务的对象就是基层百姓,能搭把手就搭把手,与法官的身份无关。”程杰就是始终怀着这样一颗朴素的为民情怀,踏踏实实为百姓办实事。他说:“是否能够获得当事人的肯定不是我们能控制的,但是我们必须要求自己把司法为民的精神始终铭记于心,形成常态,发扬光大。”
授业解惑
法治梦想薪火相传
如今的程杰已经是东小口法庭的副庭长,经他带过的徒弟也有很多已经走上了审判岗位,能够独当一面。
对于这个师傅,徒弟张燕忍不住“吐槽”:“他平常很亲和,总是笑嘻嘻的,和我们打成一片,但一谈到工作,就立刻换了一副‘面孔’。”刚出校门时的张燕就像一张白纸,粗心的她经常犯一些“无伤大雅”的小错误,程杰每次都会严厉地批评她,这让张燕觉得十分委屈,有时候睡觉都会梦到被师傅训。但严师出高徒,很快,在程杰的严格要求下,张燕在工作上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年轻人犯错不可怕,他们需要机会去锻炼,去碰壁,这样才能提高。”对于师傅李钢的耳提面命,程杰至今仍心存感激。在工作方面,程杰总是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
采访当天,程杰带着2位80多岁的老人进行司法鉴定,为了准时到达,他早上6点半不到就出了门,一直忙活到下午才完事儿。工作至今,程杰获得了无数奖项,有“北京双优法官”、昌平区“法德之星”等,最近的一次则是“首都劳动奖章”。对于这些,程杰表现得很淡定,“我更在意当事人的口碑,我可以允许我的当事人败诉,但是不能让当事人觉得这个法官办案不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