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区安监局执法队副队长郑媛元 排除隐患就是积德行善
2016-01-08
作者:刘欣欣
来源:劳动午报
怀揣着对安监事业的憧憬和向往,抱着“巾帼不让须眉”的志向,2011年,郑媛元考入昌平区安监局,刚进局就如愿进入了执法队,从事一线执法监察工作。
一家一家企业的安全执法检查、跟踪整改,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工作,曾经让她困惑。但身边鲜活的事例,让她明白了心有大爱的安监精神,并把这种精神贯彻在自己工作的始终。
勤于学习
鲜活案例感受安监真谛
作为昌平区安监局执法队的成员,尽管是女性,也需要经常深入到企业进行检查。郑媛元说,当遇到企业负责人不配合甚至成心刁难时,心中难免感到委屈。一次在和同事聊天中,同事讲述的一个真实的案例,激励着她快速成长。
一名进京务工的外地妇女情绪很激动地找到昌平区安监局,一进门就开始哭。原来,她丈夫在一家工地施工时跌落受伤。施工单位推脱责任,不解决问题,伤者又无力支付医疗费用。可是,错过治疗时机就有瘫痪的可能。
众所周知,安监局负责的工作是调查处理生产安全事故,并没有帮助追讨善后赔偿的职责。但是,局领导没有回避,更没有推脱,而是本着对伤者负责的态度,要求相关人员立即查明事故情况,帮助伤者家属。
然而,事故已经发生20多天,现场不存在了,伤者还不能说话,目击证人也已经记不清当时具体情况,整个案子处理起来难度很大。为了理清事故链条,办案人员加班加点,两周时间里,在昌平、通州、丰台三地跑,制作了近40份笔录,开了七次现场协调会。
最终,依法认定这属于一起生产安全事故,并对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做出了行政处罚。同时,经过办案人员多次做工作,企业也同意垫付五万元医疗费。最终伤者得到了及时的救治,家属很满意,在给安监局送锦旗时说:“这段时间你们所做的一点一滴,我都看到了,你们真的是对老百姓的事尽心啊。”边说,这位妇女就要跪下,办案的同事连忙把她搀扶起来说:“别这样,能帮到你就可以了,这就是我们的工作。”
守护生命
几番巡查端掉“黑窝点”
“守护生命既是我们的工作职责,更是全体安监干部的光荣使命,我们只有把这件事真真正正放在心上,才能把人民群众的感受和困难放在心上。”郑媛元说,通过这件事,她更加明白了安监人肩膀上的重量。“我们不辞辛苦排查隐患,不单单是消除了一个隐患,而是挽救了一个生命,是让孩子不失去父母,让父母不失去孩子。”
2014年,有群众到安监局举报,说有一个来自河北的男子在家中生产乙炔。接到举报,昌平安监局上上下下都紧张了起来。“乙炔是易爆的,要是出事了,那就是一片蘑菇云啊。”虽然已过去多时,但提起这件事,仍然能感受到郑媛元的紧张感。
举报上说的地点是村里的一大片民房,要想知道黑作坊具体在哪里,还需要花一番功夫。
为了不打草惊蛇,郑媛元带着队员在区域内巡查时,只能说是检查用电安全等问题。用她的话说,这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因为违法人员看到他们肯定不会开门。
“这要真炸了,我永世都不得安宁。首先我知道了这有危险隐患,而且这事还归咱管。要是因为我没有找到黑窝点,有人受害了,我得自责一辈子。”回忆起查找黑窝点的那几天,郑媛元说自己每天吃不好,睡不着。
一连几天,她在不同时段反复在这个区域内巡查。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进村的路上,她看到了一辆河北车牌的面包车。由于路面坑洼不平,车子摆动的幅度非常大。根据经验,她判断车上肯定有非常重的东西。而且,细心的她还发现车轮上沾了很多白色粉末,和生产乙炔的剩余物十分相似。
更加奇怪的是,这辆外观看起来十分破旧的面包车,还贴有一般豪华车才会使用的黑度非常高的玻璃膜。
最终,在属地派出所的帮助下,郑媛元他们不仅在车里发现了乙炔的生产原料,还起获了黑窝点里的生产设备等。
然而,此时,郑媛元一直悬着的心并没有就此放下,她又开始研究如何对这些危化品和生产工具进行处理。
排除隐患
让更多人平安吃上年夜饭
为了营造一方平安,郑媛元和许多的安监人一样,工作没日没夜,更没有节假日。越是到除夕这样的大日子,越要全局出动,对每个烟花爆竹点、每个重点区域进行检查,直到炮声停了,炮摊关了,才能收队。处理完业务,回到家往往已经是凌晨两三点。
虽然辛苦,但郑媛元说,每当看到一个个事故隐患被排除、社会和谐、家家平安时,她的心里是甜的。
虽然不能陪家人吃年三十的饺子,但是通过她们的努力,却让更多人能够平平安安的在家里吃上年夜饭。“我们的年夜饭可以初一再吃,但是对于更多人,生命只有一次,需要我们来维护,这就是我们不怕辛苦的动力。”郑媛元说,在她看来她所从事的是一份积德行善的工作,是很有福报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