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区城北街道专职安全员朱晓丽 做为民着想的有心人
2016-01-29
作者:刘欣欣
来源:
朱晓丽是昌平区城北街道一名安全生产专职安全员。作为新成立的安全队伍中的一员,她面对过检查业务不熟练的困境和生产经营单位的不理解,也感受过走断腿、磨破嘴的窘境,以及过节假日不能陪伴家人的愧疚。
朱晓丽深知安全生产责任的重大,因此她将崇高的责任牢牢铭记于心,与责任相伴,努力做一名从安全方面为民着想的有心人。
提升业务能力
用情与法说服企业主
作为一名安全员,需要直面生产经营单位,与单位负责人、一线员工打交道。在工作初期,由于业务知识不熟练,加之自身性格内向,朱晓丽到生产经营单位时,经常紧张地张不开嘴。
“那种窘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也切身地体会到业务能力提升的紧迫性。”此后,她珍惜每次业务培训的机会,在休息时间学习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北京市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及行业规定。经过学习,她明白了,也明确了“法”是安监工作的依据,是责任的依托,是激发奋斗力量的源泉。
朱晓丽曾经遇到过这样一家生产经营单位,该单位从事法律咨询工作,是几位退休老人合资开的。在检查中,朱晓丽和同事发现这家单位没有配备灭火器。“我们先和老人讲了灭火器的重要性,老人也答应了,说会配齐。可是我们再去复查的时候,却没有配备。”于是,朱晓丽给老人讲相关事故的案例,希望能引起他的重视。
到了第三次检查时,对方依然没有配备灭火器。朱晓丽这次转换了方法,和老人讲法律、讲《消防法》中的有关规定。在第四次检查中,她终于在现场看到了灭火器。老人对她说:“没想到你们会这样执着,我也明白了你们也是为我好。”
这句话让朱晓丽印象深刻。“一句话,让我们站到了一起。一句话,代表着我们真正地走进了生产经营单位。一句话,代表着我们的工作局面打开了。”
把培训搬到街头
顺利推行标准化管理
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朱晓丽从一名安监工作的新人,变成了老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思路。“我负责的辖区内,小微型生产经营单位多、夫妻小店多,该如何监管才能更有效果呢?”这个问题困扰着朱晓丽。
适逢城北街道提出在辖区范围内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对商户安全制度、现场安全管理制定了通用的标准手册,并进行推广。起初,有的商户不理解、怕麻烦的心理占了主流。朱晓丽第一次组织了5家商户培训时,只有两人按时参加。
“心情低落是肯定的,但我没有灰心,进行了分析与反思。”通过调研,朱晓丽发现有的店里只有一个员工,老板又常常不在,员工不敢擅自离开店面。于是,她就把培训的课堂搬到了街头巷尾,让大家搬椅子出来听。小范围的集中培训完成后,她还走进商户,一对一进行讲解。
在她和同事的努力下,半年后,辖区内小微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顺利运行起来了,街道内的安全监管有了一个新的起点。
“工作,就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找出办法解决问题,这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过程。唯此,才能通过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朱晓丽笑着总结说,要把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深下去、精准地落到实处,因为这才是尽职尽责的体现。
餐厅设置宣传点
培育居民安全文化素养
“提倡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安全文化墙、角、室,可以有效提高生产经营单位人员安全文化素养,但是,如何能使居民也参与其中呢?”一个问题解决了,朱晓丽又开始思考如何提高生产经营单位,乃至全体居民的安全生产文化素养。
在检查餐饮企业时,细心的朱晓丽发现顾客在等待上菜的过程中无事可干,经常是来回翻看菜谱,还有些客户不断地催菜。为此,她在一些餐饮单位设立了安全文化宣传点。顾客点餐后,可以随手翻看安全知识宣传册,学习安全知识。
这个设置的效果十分明显。“有时顾客还会问服务员一些安全问题,服务员要想解答好,就得不断充电,通过双向交流,实现了双提高的目的。”朱晓丽笑着说。
在外地发生电梯事故后,有些餐馆的老板特意找到朱晓丽,说最近很多客人都在看《乘坐电梯、自动扶梯安全常识》的小册子,有的还偷偷拿走了,让朱晓丽再给增加几本。
“让生产经营单位履行好安全生产社会义务,多培养安全宣传员,扩大宣传覆盖面,提升人的安全文化素养,是我们一个长期奋斗的工作目标。”朱晓丽说,作为一名安全员,就是要通过每个人的努力,从点滴做起,时刻从安全方面为民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