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边长大的苦孩子成艺术团台柱
在水边长大的孩子具有特殊的灵性。王玉珍就是在洪湖水边长大的孩子,她的成长经历以及她的事业成就无不与水有关,可以说,对水的生命体验,养成了水乡儿女具备的自强自立、坚韧、不惧困难的品格……
王玉珍出生于湖北省仙桃市沙湖镇。小时候,她常随父母到汉口去,老家沙湖镇至汉口漫长的水路上,那传来的摇桨声和机帆船引擎声,伴着流水声,永远定格在她孩童时代的记忆里。
1949年武汉解放后,王玉珍兴奋地迎来了她人生的第一次选择。她回忆,那时候,她和父母就住在硚口区,各类培训班都在吸引她。父母希望她去学一门手艺,将来好养活自己。那个时候,学裁缝是很时尚的事情。于是,她就进了缝纫班去当学员,天天跟着师傅学剪裁,学习服装裁剪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要学会制图。就是把一件衣服或是一条裤子用平面图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对她来说,不费吹灰之力就画完了,还在旁边自创了好几种样式。不到半月,她就学会了十多个款式的服装图式。学完了制图,老师让她们试裁衣服。她从小天资聪明,很快就能用一些小布头做成小衣服,有模有样。没多久,她就迷上了隔壁的音乐舞蹈班。实在是憋不住了,她就背着父母偷偷地换了班。她的嗓音特甜美,也最富激情,老师对她非常喜欢就常夸奖她。平时,她更爱跟大伙去各个劳动场所给工人们唱歌、表演节目,那阵阵的掌声里她感觉到了艺术的魅力。湖北省文化艺术团(现湖北省歌舞团)来武昌招考的消息,像一阵风把她的梦想一下子激活了。老师说,孩子你回家跟父母商量,我们推荐你去武昌考试。投考那天,母亲给了她一块银元。到了那她才知道,要考试先要到区文化馆参加音乐班培训,过了此关,才能正式参加考试。天生好嗓子的她最终得到了这个报考艺术团的名额。
考试那天王玉珍只身背了个小包袱,乘一艘小船就过江了。天气不太好,还赶上了大浪,可她一点都不惊慌,更坚定了她对艺术世界的向往。同去考试的有4个人,最终却只有王玉珍一人被录取。这是她人生的一个新起点。
入团以后, 王玉珍感觉如鱼得水,每天近10个小时的基本功训练,站位、压腿、旋转、下腰、蹦跳……一天下来,回到宿舍,她瘫在床上连话都不想说。无数次痛哭着说:“不练了!我受不了!”但她又含着眼泪回到了训练场。服装、道具、灯光、跑群众……无论什么杂活,她都愿意干;戏曲里的唱、念、做、打,楚剧、汉剧、川剧、河南梆子,她样样都学。练功时腿疼得要命,她就一边喊着黄继光、邱少云这些英雄的名字一边练。她还经常随团到农村演出,沔阳花鼓戏、民歌民谣和地方小调令她如痴如醉。这段时期如海绵吸水般的学习和积累,为她打下了扎实的演唱基础。后来,她出演了改编后的楚剧《秋江》和《刘海砍樵》,还深入鄂西山区采风,发掘和演唱了地方特色民歌《龙船调》,逐渐成为团里的台柱子。她一直在激励自己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把成长所获得的幸福回报给社会。“在艺术团,我拼命地吮吸着楚文化的乳汁,为我的艺术生涯作积累!”王玉珍说。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