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副刊 > 文娱 > 正文

“高原牦牛”走进首都博物馆 500余件古今艺术品探秘藏民与牦牛传奇故事

2016-12-16 作者:孙艳 来源:

  45000年前古牦牛化石、牧民居住的牦牛帐篷、高高垒起的牦牛粪、牦牛皮制作箱包……眼前的这一切,让你忘掉了你正站在首都博物馆的展厅里。昨天,西藏牦牛博物馆与首都博物馆共同主办的年度大展——《牦牛走进北京——高原牦牛文化展》揭开面纱,与牦牛相关的500余件古今艺术品带您探秘藏民与牦牛传奇故事。
  古牦牛化石亮相
  展览以牦牛为主题,分为“探秘牦牛”“相伴牦牛”“灵美牦牛”“风尚牦牛”四个部分,呈现了共500余件牦牛标本、与牦牛相关的生产生活用品、制品以及与牦牛相关的古代和当今的艺术品,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及牦牛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
  展览正式进入展厅后,你的视线会被呈圆形排列的十几个牦牛头骨所震撼。再往正中央看,是一个玛尼堆,玛尼堆上堆放着社会各界和牧民捐赠的自然死亡的野牦牛头。继续往里走,众多展品中最为特别的是玻璃罩中这个45000年前古牦牛化石,是展览中最为古老、最为珍贵的展品。它一旁的金丝野牦牛头,浓密的金色毛发还闪着光泽,吸引观众驻足。
  接下来,还有4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岩画、2000年前的金质野牦牛饰品、1000年前的合金铸造牦牛摆件,数百年历史的壁画和唐卡,清代手绘画牦牛哈达,多角度讲述着牦牛的传奇。
  藏民家搬进博物馆
  《相伴牦牛》篇,为了给观众营造更好的观展体验,展厅中最大化还原藏式风貌,生动地再现了西藏农区、牧区与牦牛息息相关的生活方式。无论藏式手抓墙、牦牛标本陈设,还是牧民居住的牦牛帐篷,高高垒起的牦牛粪,从大环境到小细节,无不彰显着西藏风情。
  用牦牛皮做成的黑帐篷里面,藏民一家正在喝茶,干着手工活儿。帐篷旁边,三个排列整齐的牦牛粪堆散发着淡淡的粪便味道。传统的耕作模式“二牛抬杠”的情景也搬进了展厅,田野里一位牧民男子正在两头牦牛后面拉犁,在他的身后长长摆放着曾长期在雅鲁藏布江上使用的交通工具——牛皮船。用牦牛皮制作的秤、皮箱、皮画、胡琴、盾牌、包含牦牛成分的藏药都在《相伴牦牛》厅里一一呈现。
  集结多家博物馆藏品
  西藏牦牛博物馆馆长吴雨初在昨天的开幕式上表示,作为北京一项重点文化援藏项目,西藏高原文化建设的重要成果,展览得到北京市文物局的邀请并在首都博物馆展出。希望通过此次在京展览,使市民能进一步认识尊重西藏传统文化,并透过展览注意到多样性这一博物馆理念。
  首都博物馆还联合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京摄影家协会选取了多件“牦牛”相关的藏品参与展览中。众多北京地区的艺术家纷纷响应,以“牦牛”为题进行创作。
  展览从12月15日至2017年3月15日在首都博物馆举办,展览无需购票预约。期间,主办方还将陆续推出富有民族特色的社教活动,一直持续到展览结束。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