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副刊 > 文娱 > 正文

首都博物馆职工李吉光 读《女儿,爸爸要救你》感受父亲的呼唤

2015-07-06 作者:□本报记者 孙艳 文/摄 来源:

  《女儿,爸爸要救你》,这是李吉光2013年读过的好书之一,一年半过去了,在她继续读过的多本书当中,这本书仍留给她很深的感触。“一位年过古稀之年的父亲,一位三十七岁的女儿,一段父亲苦守三十七年的秘密,一种足以致人于死地的绝症……这些不是虚构,而是生活。”
  该书的作者,父亲汪浙成,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同年分配到内蒙古文联工作。他的妻子温小钰,在1960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同样来到了内蒙古,一直任职于内蒙古大学中文系。也许是因为共同的地域关系,李吉光在少年时曾与温小钰老师有过一面之缘。那是在中学,小钰老师是李吉光班主任的老师,“当时我们觉得,这个女老师,和其他老师有点不一样。有什么不一样?我也说不上来。”
  李吉光告诉记者,在内蒙古读书,学生和老师普遍有一个感觉,全系公认最棒的老师往往不是内蒙古本地的。他们来历不明,口音各异,却永远让这些从边疆和草原来的“山药蛋”们膜拜。但是也曾心生疑窦,他们那么好,干嘛要到内蒙古来啊?没有蔬菜,没有水果,没有像样的科研条件,有的只是可以把人刮跑的沙尘暴……“但他们还是来了,一待几十年,有的就老在了这里,有的在为敕勒川贡献了大半生之后离开了”。
  后来,李吉光也离开了内蒙古,只是偶尔回去听还在当地的老师们讲起,温小钰老师还有亲人在当地,好像也都还不错。“有时,有些人,就是这样,和我们的记忆千丝万缕地缠绕在一起,不远,不近。”
  直到2013年末,李吉光在书店看到这样一本书——《女儿,爸爸要救你》,才知道由于晚年病弱的身体,温老师最终离开内蒙古,并终老于老家杭州。汪浙成先生在痛失爱妻后,与女儿相依为命惨淡度日。
  “书,实在让人不忍卒读。”汪先生的女儿汪泉,37岁,浙江省出版社编辑,上班族的日子自不必多说,直到有一天,她突然发现,自己没法上班了。去医院,检查、确诊……37岁的女编辑被推到了濒死的边缘。为了救女儿,老人找到了所有可以找到的媒体和关系,求助、募捐……从江南到塞北,一位父亲拼尽全力要给女儿幸福。还好,他跑赢了死神,女儿被一点点拉回来了。他写道:“当年,我没能抢回你妈妈,现在,我要把你抢回来。”他,一位老人做到了。
  “故事的结局算不上皆大欢喜,人跑赢了死神,活下来的日子却异常艰辛。”李吉光说,这个结局让人深思,以汪浙成先生的身份尚且为了女儿倾家荡产,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一个工薪家庭,又会有怎样的结局?恐怕,只有当医疗体系不够完善时,我们才会对这样的温情故事一见倾心,就如同只有当全国教育资源极不平衡时,我们才能对外来的先生如此膜拜。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