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今天是休息日,倘若你又起了个大早,倘若你凑巧打开了电视机,想看点啥?这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在上周六早上竟然被电视节目硬扯进脑海里。因为笔者睡在了北戴河一所宾馆中,所以早6点多钟打开电视机后想看北京电视台节目也只能看到北京卫视。可当时的北京卫视却播出了一台选秀答题节目,看了不到十多秒钟就看不下去了。试想哪位观众大早上爬起来会去看什么答题节目啊?一旁的夫人提了个醒:你还是应该看看上海的东方卫视。当我调到东方卫视后,急促和惹眼的一条条电视新闻画面在主持人快捷的语速中播出:湖南湘潭产妇死亡引发的微博变化……北京通州一小区排队争抢7天后的购房号……国际大规模军演举行……美国街头发生枪战……短短半个小时时间,你饱览了一觉睡到天亮睁开眼后对这个世界有什么变化的好奇需求。更使人感慨的是,人在外地竟然从上海电视台知道了北京通州发生的事情,而在北京的卫视节目中,却让你刚睁眼迷迷糊糊地去思考答题,这样的节目在这个时段播出,对观众有啥用?
记得同样是在珠海看中午的电视节目时遇到类似的问题,我用完午餐后回客房打开了电视机,看到了深圳卫视播出的节目“年代秀”,被节目中戴军早年考酒吧歌手时,因识谱能力差而不及格而逗得我大笑不止。看到了北京卫视“军情解码”播出的“日本购反潜巡逻机目的何在”的话题节目而吸引。可再看看河南、四川、甘肃、贵州几家卫视正播的电视剧,似乎又给我们递来一个问号:在中午1点到1点半这段时间,在老年观众即将午休,年轻观众时间紧张的情况下,播短而精的专题节目,还是播电视剧?关乎有用和没用。
有用没用还体现在广播节目中,当你开车出门一路已经开了半个小时才听到交通台播路况,有用吗?该堵车的地方早把不知情的你堵上啦。
因此,当我们每到入夜后在广播里听着春晓那种慢条斯理的语调,当还有点熬夜能力的年轻人在夜里10点半开始看电视中的国外大片,当理发馆里的收音机放出北京音乐台里的美妙歌声,当刚从职场下班的白领们,驾车时听电台里几位专家学者分析世界经济对中国的影响走势……很贴切的感觉涌上心间,点对点的服务是这个时代的产物。由此反思我们的广播电视编导们,有关时段与节目内容的关联,有关专业频道与播出内容的关联,有关特殊播出环境与人们的收视生理习惯的关联,甚至播出内容和时段与播音员语速、语感的关联等等,都直接反映出该节目对受众有用还是没用。在人们对传媒的选择多样化前提下,我们已经迎来了节目服务目的和服务对象越发精准的时代。
特别是对地处北京的观众听众,什么时候想看点听点什么,广播电视人要知晓。
特别是对于身处外地的北京人而言,最想从北京卫视感受到:这里是北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