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一块球场比赛
2015-07-06
作者:□本报记者 段西元
来源:
最近2个赛季,北京市职工足球联赛把很多赛事都安排在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的球场进行。这块球场对于中国体育、中国足球而言,有着很特殊的意义。昔日只有国家队队员才能踏上的草皮,现在职工运动员也可以在这里展现风采了。
在国家体育总局的西侧就是体育总局训练局,参加奥运会、世锦赛的各个项目国家队的队员都在训练局工作和生活。从训练局这个大院,走出了无数个世界冠军、奥运会冠军。训练局大院有一个专门的步道,铺设步道的方砖上都刻印着世界冠军的脚印和名字。大院虽然有很多人在这里办公和工作,但显得特别安静。当向院内保安问路的时候,他会“附带上”一句——“来比赛的吧!”果然是国家队的营地。
训练局的球场,其实对于北京球迷来说并不陌生。在上世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国男足一直在这里训练。那个时候,没有“训练局球场”说法,球迷都管这里叫“龙潭湖训练场”。彼时的“龙潭湖训练场”按照今天的标准实在有些“简陋”,中间一片足球场,没有塑胶跑道,是煤渣铺设的跑道,球场内跟足球无关的设施只是一个简易的厕所。记者上初中的时候,曾随一些老资格的球迷到“龙潭湖训练场”看国家队的训练,球迷被挡在铁网之外,一网之隔,可以看到很多如今还让人耳熟能详的名字——范志毅、郝海东、黎兵、李明、高峰。当时中国队的主教练是德国人施拉普纳,“施大爷”雄狮般的怒吼至今仍在耳边回荡。更让人难忘的是,铁网外那群能侃能聊的北京球迷,个个都是“行家”,看得头头是道,简直就是“编外国家队主教练”。
现如今的训练局球场早已大变样多年了,草皮质量一流,跑道是塑胶的,还有一片简易的看台。记者问一个场地的维护人员——“这些年国家足球队还来不来这里训练?”得到的答复是早就不来了。是啊,随着足球的职业化,中国队现在有了自己的基地,球员也不再像以前那样长期在北京集中训练,甚至在北京打比赛的次数都越来越少了。不过,训练局大院永远是不缺乏“奔跑者”的,球场门口贴着告示,告知这片场地在多数时间都要被中国田径队使用,他们正在积极备战8月份的北京世锦赛。那位场地维护工也告诉记者,在这里以前经常能见到刘翔,现在则经常能见到张培萌、李金哲。
裁判员一声哨响,职工足球比赛开始了,周末的北京天气极佳,无数只蜻蜓在球场上空飞舞,像是在给健儿们助威。这么好的球场,这些职工球员也都发挥出了很高的水平,有些职工球员的水准真不输给职业球员。记者和几位工作人员聊起在当年北京曾有一支很有实力和威望的“北京工人队”。在上世纪70年代,全部由北京市职工组成的足球队水平相当高,即便是国家队和北京队遇到北京工人队,都要“打怵三分”。想当初著名国脚李维淼就曾是北京工人队的一员,那时候李维淼是南口机车车辆厂的工人,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被北京队发现成为职业球员。
看着球场上一个个活跃的身影,不禁让人感叹,这里也许也有“李维淼”。北京有几个水平不俗的职工艺术团,什么时候能有一支属于全市职工的足球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