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副刊 > 生活 > 正文

夏秋之交如何养生 专家:祛湿祛乏保健康

2015-08-28 作者:□本报记者 黄葵 来源:

 
  夏去秋来,气温逐渐下降,日夜温差逐渐增大,但白天气温仍偏高,夏秋之交如何养生?此时饮食上要注意什么?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李乾构教授。
  如何祛湿?
  李乾构教授说,俗语称“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指虽然秋来,但暑去仍需要一定的时间。常言道秋是多事之秋,此时气候处于阳消阴长的阶段,温度仍较高,加上有时秋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行为特点,所以有“秋老虎”之说。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变幻,稍为不慎,容易伤风感冒,陈年旧疾亦多有复发。一方面,处暑后的白天只要室温不热,不宜开空调,尽量多开窗通风,使空气流动,让秋杀之气荡涤夏暑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正是凉来暑自消。
  另一方面对于留滞于身体的暑湿,可用捶背的方法开宣肺气,具体方法是:端坐,腰背自然直立,双目微闭,放松,两手握成空拳,捶脊背中央及两侧,各捶30次。捶背时,要从下向上,再从上到下,先捶脊背中央,再捶左右两侧。这种方法可以畅胸中之气,通脊背经脉,健肺养肺,以肃身体湿浊之气。
  如何祛乏?
  李乾构表示,此时起居作息也要相应地调整。首要的是晚上增加一小时睡眠,另一方面是要保证有质量的午觉,这样可以让我们保持精神。此时出汗渐渐减少,人体的代谢较夏季逐渐减慢,人体开始进入休整阶段,身体相应的也会有些不适,常常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疲乏,很多人早晨醒来时,会觉得没睡够,还想再睡,这就是常说的“秋乏”。
  李乾构建议此时可喝些百合银耳粥,百合有清心润肺,滋阴宁神的作用,对心悸、烦躁和失眠症状均有减轻的效果。银耳味甘淡性平,归肺、胃经,具有滋阴润、养胃生津的功效,适用于虚劳干咳、少痰和痰中带血丝、口燥咽干、神经衰弱、失眠多梦等症,两者共食正是祛除秋乏的佳品。
  此外,秋意越来越明显,大自然逐渐出现一片肃杀的景象,此时人们容易产生悲伤的情绪,因此在精神调养上,处暑时节要注重收敛神气,使神志安宁,使情绪安静,切忌情绪大起大落,平常可多听音乐、练习书法、钓鱼等安神定志的课外活动。
  本期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教授  李乾构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