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中国保尔”
2017-01-23
作者:
来源:
张蓬云 文/图
1983年8月13日,我接航天工业部函件,去国防科工委参加一个会议。由于我坐在前排,便很清楚看到与大家对面而坐的领导或专家学者:张爱萍、倪志福等等。这时,我注意到一位身穿蓝布衣服的老者,他面容瘦削,双眼深陷,他是谁呢?我小声问身旁的一位军人,他说那是吴运铎。
吴运铎这个名字我老早就知道。我读书时就读过他的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知道他是我国著名老兵工、新中国第一代工人作家。知道他是江西萍乡人,少年时当过矿工。抗战时他参加了新四军,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和同志们一起,白手起家建立了兵工厂,造出了枪炮弹药。工作中他几次受伤,炸断了左手四个手指,炸瞎了左眼,炸坏了右腿,砸伤了左腿,全身受伤几十处。1949年冬天,他被送到苏联去治疗。在莫斯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夫人听到他的事迹后,特地到医院看望他。苏联的医生对这位“中国的保尔”也十分热爱与敬重,在他们精心治疗下,“保尔”的左眼重见光明。
1951年10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专题报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介绍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兵工功臣吴运铎》,从此,“中国的保尔吴运铎”传遍大江南北。另外,让我感到亲切的是,吴运铎曾任中国航天部一院15所首任所长,是中国航天发射技术奠基人之一。
心中崇敬的人就坐在对面,那种激动是可想而知的。所以会议休息时,我与几位航天系统的人,就围到他身边,先是问候,再自我介绍。老人一听我们都是“自家人”,相当高兴。他还特意问起沈阳的“五三”厂,就我所知说给老人听。然后,我们请他题写赠言,合了影。接着又唠起他的著作《把一切献给党》。这时,老人说那本小书中是有些缺憾的,由于当时忙忙碌碌,把出生的1917年,写成了书中的1915年;而他三次去苏联学习和治疗,曾在书中记下了许多让人难忘的事。可后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再版时关于苏联的部分却删节了。他说等自己身体好一些后,要把小书充实、更正一下。“干什么都要实事求是啊。”他说。
谈话间,我们才知道老人1米76的身高,只有74斤,太清瘦了,不忍再打扰他休息。可他却笑说没关系,接着深情地说:“我老了,做不了什么了。但是,我总想即使自身化为一撮泥土,只要铺在共产主义的大道上,让战友们和年轻的一代大踏步地冲过去,也是莫大的幸福。”
在送老人回房休息时,我无意间看他左耳轮皮下有一小块黑东西,便顺口一问。谁想到他却风趣地说:那是一块炮弹皮,右眼珠后面也有,其它地方还有一些,都动了三十多次手术了,不想再动了,留个“纪念”吧。老人进了房间,我们轻轻关上门,轻轻地走开,心里却热热的,眼中酸酸的。多么好、多么可敬的老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