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副刊 > 情怀 > 正文

昔日火车司机

2016-02-02 作者: 来源:

  马仲清 文/图
  杨景安先生今年85岁,耳不聋眼不花,思路敏捷谈吐清晰,走起路来步伐稳健,一点都不像八十多岁的老人。
  我和杨老是近邻。六十多年前,他家住朝外南下坡20号,我住南下坡27号。如今,他住朝外六里屯北里,我住他家东侧,只是一墙之隔。我们见面的机会多,聊天的次数也多。杨老很健谈,我听他谈话,能了解到不少故事。
  1951年,杨老在北京铁路局参加工作,当一名火车司机,开着火车山南海北的跑。他在火车司机岗位上,工作了三十多年,见证了我国机动车头的巨大变化。旧社会,我们不会制造火车头,使用的车头是国外淘汰的产品,性能也特别差,车头引力小,走起来摇摇晃晃。能耗大,一个班儿要消耗十几吨水,要烧十几吨煤。车速慢,每小时只走四五十公里。另外,劳动强度大,司炉工人要一锹一锹把煤铲进燃烧室,煤屑乱飞打在脸上生疼。那时候,流传着:“有女别嫁司机郎,成年累月守空房。有朝一日回家转,抱着大盆洗衣裳”。
  解放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自力更生生产出大马力、高速度、自动化性能强的“建设号”。第二个五年计划,又生产出“内燃机车”。改革开放后,又生产出了节能、高效、快捷、舒适的电气机车、动车、高铁列车,铁路事业大发展。
  1969年,杨老加入了党组织,后来负责单位的工会工作。他逢年过节去看望老职工,送去组织的关怀和温暖。他曾跟我说,他的师傅在抗美援朝时,在敌机的追逐中,奋不顾身地驾驶着火车,子弹打在了肩膀上鲜血直流,仍坚守着自己的工作岗位。至今,他和师傅家还保持着联系。他不吝惜钱财,每月开了工资拿出二三十元,送给生活困难的亲戚朋友。他还是热心的红娘,给不少年轻人搭桥,使他们喜结良缘,其中有一家哥儿四个,对象全是他张罗成的。
  今年1月15日,我在街上正与杨老聊天,我弟弟正好路过碰见。弟弟感慨地夸赞杨老年轻时,肩膀的力量大,双手各提一个水桶,挑水不用扁担。这个场景,在南下坡地区家喻户晓人人称道。几十年前的事了,至今人们还记忆犹新。
  照片左是笔者,右是杨景安先生。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