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文艺青年
2016-01-05
作者:
来源:
高伟 文/图
上世纪八十年代,很流行把工作服当“喝茶的衣裳”穿,这是从建国初期就传承下来的“艰苦朴素”的老传统。当然,更深层的原因是我们那时候还很穷。一件用“劳动布”做的工作服,一般要走过“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历程,等到真正用来当“工装”穿的时候,它已经打了很多补丁,洗得发白了。不过,当时大家都穿着工作服出入社交场合,谁也没觉得丢面子。
这是1982年12月,我在“二七大罢工”纪念塔前的留影。瞧我这身行头,在当时绝对帅得一塌糊涂:那老棉袄就是我们勘探队发的棉工作服,棉袄领子上是我姐姐用毛线镶的边儿,就是这么一小块毛线领子,一下子提高了老棉袄的档次。我戴的那白手套也是劳保用品,是棉线的,里面还衬着一副法兰绒的棉手套。
那时我在勘探队队部机关工作,经常下基层工地参加劳动,每次参加劳动都要发一副白手套当福利。新手套我舍不得戴,就攒着,攒多了给我姐姐。姐姐就把这些白线手套一只只的拆掉,团成线球儿,然后再织成线衣线裤,全家人都有份儿。
我的“高领毛衣”你注意没有?它虽然从棉袄领子里露出了那么一点边儿,在当时可绝对“洋气”啊。那时候看阿尔巴尼亚电影比较多,电影里的年轻人都穿高领毛衣,真是帅极了!看得多了,心灵手巧的中国姑娘就学会了织这种被称作“阿尔巴尼亚针”的高领毛衣。
我身上背的那个包是当时最流行的“马桶包”,那可是时尚青年的一个标志,包里还有几本文学杂志。我那时候正做着“文学梦”,经常写那种一行一行被称作“诗歌”的文字。瞧我那眼神儿,对未来是多么憧憬啊;瞧我那头刺楞楞的黑发,多么朝气蓬勃热爱生活啊,用现在年轻人的话说“多有文艺范儿”呀!那年我才19岁,真不知道发愁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