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开展职工教育的日子
2015-08-21
作者:
来源:
□郝宝璋 文/图
或许在你现在和曾经的工会工作中,有无数个细节如同过眼云烟飘过,但总会有一些小故事伴随着某些物件、某些人和某种符号留了下来,比如一次活动、一个日子、一张照片……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有企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工人,大都文化不高,小学或初中居多。当时,一些老工人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他们能刻苦钻研技术,比较好地掌握了一些传统工艺技术,能适应当时工业生产的需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一些老工人即将退休,加之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提高职工文化、技术、业务水平,成为摆在企业当时一项迫切的重要任务。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81年专门颁发了《关于加强职工教育的决定》,力促企业大力开展职工教育。
北京胶印厂是抓职工教育比较早的企业。这个有近700人的中型印刷企业,生产技术力量比较雄厚,可随着老工人陆续退休,技术力量明显下降,主要车间技术工人技术水平由过去平均6级下降到3.3级,一线工人平均只有2.6级技术水平,出现了企业管理水平跟不上,技术力量薄弱的矛盾日渐突出。在企业党委领导下,开展职工教育工作进行了大胆探索。企业没有专设的教育机构,平日职工教育由工会负责组织,后随着工作的需要,由东城区教育部门调入两名专职教师,与工会合并办公,一方面组织中青年职工到东城区职工业余学校学习,另一方面开始抓厂里的职工教育。很快,厂里成立了职工教育委员会和教育科,工会参加了教委会的工作。
当时,企业开展文化、技术教育工作,统称叫“双补”。职工教育委员会成立后,首先抓教师队伍建设,培训计划从实际出发,把职工中文化水平较高的组织起来集体学习备课,担任语文、数学教师;把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中老年技术工人组织起来担任技术教师。不论是担任文化教师,还是担任技术教师,大家都感觉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全厂组织起文化、技术辅导队伍四五十人。有的教师缺乏理论水平,送他们到市里或行业参加学习和交流活动,为他们编写教学讲义和备课创造条件,特别是一些老工人担任技术教师后,热情高、责任性强。胶印车间老工人张振武为编写教材,搜集了许多有质量问题的印刷品,供自己讲课时直观教学用,他刻苦钻研,编写了几万字的教材。中年技术工人王久善担任技术教师后,为了解印刷机上胶辊的性能,使讲课更结合实际,他几次到橡胶厂学习,从而提高了自己的技术理论水平。这样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的“双补”教育,受到职工们的好评,又推动了工人们在实际操作中的水平。
北京胶印厂“双补”教育采取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学什么的方法,制版、胶印两大工种,都需要有一定的美术知识,他们就分别开设了美术知识、制版技术、胶印技术基础、印刷企业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技术安全操作等课程。全厂有460多人参加了学习,占应参加人数的89%。此外,厂里还请来北京印刷学院的教授及兄弟厂的高级工程师来授课,推动了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及时应用。
回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贯彻中央精神、开展职工教育的探索,结合当今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精神,各行各业坚持开展职业教育,有着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