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副刊 > 情怀 > 正文

“三线厂”里的露天电影

2015-11-26 作者: 来源:

  陈玉霞 文/图
  上世纪70年代后期,我在深山区的一个三线厂里工作。当时,一听说晚上厂里要放电影,激动的孩子们在夕阳还有几杆子高的时候,就早早地开始占位子。
  晚饭后,大人们都陆续赶到灯光球场,各家找各家的孩子找座位。在这里可不讲究你是厂长还是小卒,一律按先来后到就座。身边各种方言应有尽有,简直是一次全国语言大会。没有占到地方的,就坐在银幕反面,看得也挺过瘾。
  电影放映前吵声不断,可只要电影一开始,像“军长”的一声令下,只有银幕上的热火朝天,激动人心,而银幕下鸦雀无声。看到激动的时候,不会有口哨和叫好声,只有齐刷刷的雷鸣般的掌声。
  看完电影,大人们都各回各家了,可孩子们不舍得走,他们围着放映员叔叔一个劲地问:“哪天再放电影呀?下次放啥电影呀?”放映员笑着对他们说:“很快!不是《南征北战》,就是《渡江侦察记》,要不就是《鲜花盛开的村庄》。”孩子们高兴地跳脚儿拍巴掌,一哄而散回家报喜去了。
  那时候,电影里塑造的英雄人物,就是大人和孩子们的绝对偶像,每个人都把英雄们的豪言壮语,当成自己的座右铭,走哪讲到哪。甚至把每个英雄的细小动作都模仿得惟妙惟肖,并落实在行动上。比如遇到艰难和危险时,谁都会像电影里的英雄一样挺身而出:“我是共产党员,让我去!”
  特别是电影《英雄儿女》里,英雄王成手握爆破筒,高呼“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冲向敌军的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更是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热血里。
  无论是在上下班的途中,还是在文艺汇演里,我们唱得最过瘾的就是《英雄赞歌》。歌声里充满了青年人的热血和激情。
  那时的电影和电影插曲,成为身边最感人、最鼓舞人、最教育人的“活教材”。它鼓舞着我们那一代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深山峡谷,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谱写了报效祖国、献身事业的无悔青春赞歌。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