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出视线的露天电影
2015-11-06
作者:
来源:
邵长军 文/图
我家在豫东的一座小城,附近的“四馆两中心”有个文化广场,最近几天都在放映露天电影。晚饭后,我慢慢溜达到广场时,儿时观看露天电影的快乐记忆,便和影片一起播放。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一大段清贫却淳朴、快乐的懵懂岁月里,我们这一代农村孩子的生活很单调,可玩儿的东西很少,娱乐节目更少,露天电影便成为乡村夜色中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那时一个乡也就一两部电影放映机,一个村一月才轮到放一次。生活条件好的人家办喜事,如果能请来放映队放上一部电影,那是很有面子的事儿。
轮到放电影的时候,整个村庄就如过节一样,一下子热闹起来。每当电影放映员骑着载有放映机和电影胶片的自行车在村口出现时,就预示着一个美好夜晚的来临。“今晚放啥电影?”这是当晚全村最主要的话题。每次也总会有“消息灵通人士”提前知道影片名称,全村的人便奔走相告。而我们这些孩子并不关心放啥片子,最重要的是扛长条板凳去场上占个好位子,兴致勃勃地等着电影开场。
农村放电影的场地一般在村口的打麦场、学校操场或村里的开阔地上,放映员用竹竿撑起一块很大的镶着黑边的白色银幕,用绳子把一个大喇叭绑在支撑幕布的竹杆或树杈上。放映机放在一张桌子上,桌子腿再绑上一根细棍用于安置照明用的灯泡。那时村子里还没有通电,放电影都是用发电机供电的。发电机一响,灯泡马上就会亮起来,早早等候在场的孩子们便随之一阵欢呼。随着一束强烈的光映照到屏幕上,原本嘈杂热闹的场面顿时变得鸦雀无声,人们的目光齐刷刷望向前方的电影银幕。调试放映机镜头的时候,小孩子们借着放映机的灯光,将各种搞怪的影子投射到大屏幕上。
正片放映前,先要放一部很短的纪录片。纪录片放完后,大队干部还要无一例外地再讲上一段话。那时的大队干部没啥文化,也讲不了几句。可是并不关心国家大事的我们,总觉他的讲话很冗长,盼着快点讲完,电影就开始正式放映。
有时电影放一半,天不作美下起了雨,小雨是阻挡不了人们看电影的热情的,打着伞也要看。如果雨稍大点,就找个生产队的空房子,如果正好有白灰墙,放映员会直接在墙上放映,连电影幕布都不用支。只是房子坐不了那多人,挤不进去的孩子就只能在门外抹眼泪,就会有成年人主动让出来,让孩子进去。那个年代,露天电影不仅仅为我们单调的文化生活增添了丰盈的乐趣,还让我们体味到农村淳朴的暖暖真情。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民众的公共文化娱乐活动越来越丰富,露天电影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那些有关露天电影的趣事也将成为永久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