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读书交流 作家现场助阵——北京经济开发区总工会读书交流会侧记
2016-01-29
作者:博雅
来源:
“鲜花和掌声从来不会赐予好逸恶劳者,而只会馈赠给那些风雨兼程的前行者,空谈和散漫决不会让你梦想成真,只会留下‘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感叹……”1月21日下午,开发区总工会在汇龙森职工书屋举办的读书交流会上,来自中金数据系统有限公司工会的职工张洁的精彩讲说,吸引了现场的每一个参与者。
当天,来自开发区各个企业的职工代表、“十佳书屋”代表和工会干部等80余人,参加了这场题目为“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梦想”的读书交流会。
围绕“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梦想”的读书交流主题,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总工会常务副主席李怀亭在发言中表示,希望广大职工们能够通过职工书屋,利用平时的点滴时间多读书、读好书,把心中的理想与信念在阅读的思考中日益丰满与完善。与书为友,享受快乐阅读、快乐工作、快乐生活。今后,开发区总工会还会举办各类读书活动,只要能促进职工们进步,工会就努力搭建学习平台。现场,李怀亭向“十佳书屋”的代表赠送了书籍。
在当天读书会上,职工作家张瑞海(《中专时代》作者)的加入,更是让现场热闹非凡。此次张瑞海不仅面对面地和职工们探讨读书心得,还为大家带来了他的作品——长篇小说《中专时代》,争得现场嘉宾们排起长队等待签名。
职工代表:
让读书引领我们去远航
歌德曾经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一本好书倾注了作者的全部情怀,读书就是在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就像和他在交谈一样,不断地和这些高尚的人接触,就能感受到无数高尚的人格,高尚的心灵,并受其感染,使我们获益匪浅。在此次读书交流会上,来自企业的职工代表和工会干部们纷纷就读书感受交流着心得。
中金数据系统有限公司的职工张洁更是通过对自己经历的讲述,和大家分享了“读书成就梦想“的收获。
张洁说,她生长在农村,是在啃窝头,吃咸菜的日子里父母将她养大,后来到了上学的年龄,父母总教导她说要好好学习,将来走出这片庄稼地,不要再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可是,年轻叛逆的她领略不到其中的寓意,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加之家庭经济方面的压力,最终选择了退学。“那时候年龄小,没学历没知识,找工作都不好找,父母为了我真是操碎了心,是父亲费了好大的劲儿帮我找了一个工作,每想到这时我心里都不是个滋味,我恨自己当时不听话父母的话,这时我才能深深体会没有知识的可怕。”张洁说,可能是过惯苦日子的原因,她从来不乱花钱,每个月只留下固定的一些钱来购买一些书籍,通过不断学习,后来才有个机会让她来到了现在工作的公司,距今有近6年多的时间了。
刚来到公司的时候张洁是一名服务员,面对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她发现做餐饮服务对自身的要求是很高的,不仅要了解客人的饮食嗜好,更要懂得各个地区的饮食文化等等。但是,因为当时学历低,见识少,知识的局限使她在工作中没少出状况,虽然领导并没有过多的指责,但她心中却很不是滋味。于是,她想,如果要摆脱这种困境必须要多读书,获取知识,使之与工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幸运的是公司企业文化非常丰富,与工会开办了属于咱们员工的书屋,这其中就有关于我们专业的书籍,通过这些书籍对我的帮助,我也得到了领导的器重,被提拔为餐饮部的前厅主管,此时我更加深信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更加明白了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张洁介绍说,在这期间,她参加过“全国第三届共青大赛”取得了服务铜奖;还参加了2012年北京举办的“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取得了大兴第二名的成绩,并被评为“服务技术能手”的荣誉称号;去年,她业余学习的大专毕业证书也拿到了。
“要知道虽然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但是它并没有切断所有通往成功的路。”在交流会上张洁感慨地说,现在她还鼓励同事们学习专业知识,增强业务技能,积极参与工会组织的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并充分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实践到工作中去。因为在她看来,命运,不能靠运气,而是要实实在在的能力。所以,她感激读书,因为读书会引领她去远航,走向更加绚丽的明天。
职工作家:
让我们活到老学到老
冰心曾经说过:“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确,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好朋友,书既像是一位充满智慧的老人,不断地启迪我们,又像是一位真诚的朋友,跟我们面对面地交谈。
记者在现场看到,当天的读书交流会,因为有职工作家张瑞海的到来,并和广大职工面对面地交流心得而更加热烈。现任北京市工人北戴河疗养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小说《中专时代》的作者张瑞海,在读书交流会上介绍说,《中专时代》这本书描写的中专生群像,他们是有思想、有理想、有梦想的一代人。离开了校门后,他们成为了千千万万产业大军的一员。几十年来,他们默默无闻,把青春和智慧奉献给了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在他们身上迸发出许许多多的闪光点,而这些闪光点,正是对现在的年轻一代以激励,以引领。张瑞海说:“北京经济开发区是产业工人的聚集区,而且大多数是年轻人,我把这样一本书赠送给他们,希望在他们励志的过程中,在他们实现梦想的奋斗中,有所启迪,有所帮助。”
在现场互动交流中,张瑞海也向大家介绍了自己写作《中专时代》的缘由。他说,30年前,他还是个地道的农民子弟。1982年参加高考,很幸运地考上了沈阳铁路机械学校,成为一名中专生。从此,实现了一代人梦寐以求的梦想:身份由农民变成了居民。考上了中专,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张瑞海说,3年的中专生活,是他一生最难忘的时段。也是他人生命运改变的起点,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自幼酷爱文学的他,在校期间,心中时常荡起描写中专生活的冲动。后来,这个冲动愈加强烈,原因来自全国3000多所、114万中专生这支庞大的不容忽视的队伍。在那个时代,反映大学生活的文学作品有程树榛的长篇小说《大学时代》,反映中学生生活的期刊有《中学生》,唯独没有反映中专生活的期刊或文学作品,他想填补这个空白。于是,1985年中专毕业后,他白天工作,晚上爬格子写作,利用4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小说《中专时代》初稿。
“初稿完成后,我并没有急于出版,而是找作家老师看过,先后数易其稿。后来,我就把它当做一坛子酒,陈酿起来。直到2014年下半年,我的同学王新春向我提议,2015年是我们中专毕业30周年了,应该搞个纪念活动。”张瑞海说,这让他怦然心动,他想把那坛子陈酿30年的酒端出来,让大家品尝。哪怕这坛子酒没有浓烈的芳香,只要能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他就知足了。
“过去,我为写作《中专时代》而冲动,而今,我为出版《中专时代》而冲动,这种冲动来自于要填补我国文学史的空白,我已经等30年了,至今仍没有人来描写中专生生活。”张瑞海表示,尽管他的写作水平有限,但他有这个心愿。他说,这种冲动来自那114万中专生大军,他们毕业后,战斗在各行各业,成为祖国建设的生力军,世人不能忘了他们;这种冲动来自于那个时代的百余万中专生们,如今已步入了“知天命”之年,中专学校是他们的摇篮,这个摇篮永远存储在他们的美好记忆里。2015年5月,在中国工人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这本书终于出版了。
张瑞海在分享中表示,读书这个话题,是一个老话题。但是它有太强的生命力,常言说:活到老,学到老。所以,读书这个老话题,永远不会老。同时,面对记者的采访,张瑞海说希望能有机会可以带着他的书到祖国边远地区,把书捐给更多的贫困学子。因为他希望通过读书,能够帮助每一个人打造精彩的人生,实现心中的梦想。
的确,当岁月尘封了所有过往的时间与空间,是什么将生活转化为回忆?“是书籍,用它优美的文字、真实的故事、动人的情感描绘出来永远的纪念。”听了张瑞海的读书分享,有职工表示,《中专时代》这部作品,不仅填补了在中专题材上作品的空白,这本书更像序中概括的那样,是一部回味美好学生时代的作品,永远留下了人生难忘的历程中那种纯情简单、青春洋溢和热血沸腾的记忆。